第34章 暗熵低语,宇宙作为超级智慧的呼吸
爱吃新泉溪鱼的蓝玉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章 暗熵低语,宇宙作为超级智慧的呼吸,离体,爱吃新泉溪鱼的蓝玉奇,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齐斗犹如一座雕塑般端坐在梦幻量子计算机前,他的目光犹如被磁石吸引一般,紧紧地锁定在屏幕上那篇深入探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文章上。他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渐行渐远,最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恍然大悟,通过暗物质眼镜所观察到的暗物质世界,宛如冰山一角,仅仅是一个虚幻的表象而已。受限于暗物质眼镜当前的技术瓶颈,我们犹如被蒙住双眼的盲人,无法真正窥探到暗物质的庐山真面目。然而,随着人类对暗物质世界锲而不舍的钻研和探索,齐斗坚信,终有一日,人类将能够揭开暗物质世界那神秘莫测的面纱,一窥其本质的真容。届时,许多目前人类难以解释的谜团,或许都将如拨云见日般迎刃而解。宇宙存在的底层逻辑,亦将如画卷般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星球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宛如一叶扁舟,不仅受到引力这股强大力量的牵引,更主要的是暗物质的存在,它犹如无形的巨手,默默地托举和支撑着星球,它又似灵动的水流,具有浮力。我们所目睹的世界,不过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真正的世界远比我们所能看到的更为辽阔,更为错综复杂。齐斗激动地站起身来,他感觉自己仿佛触碰到了世界的真谛,那些曾经在脑海中萦绕不去的疑问,似乎在这一刻都找到了答案。
一、活体矩阵:暗物质的神经图谱
在银发星港的午夜时分,量子实验室内的冷光灯投射出幽蓝的光芒,映照着齐斗那紧锁的眉头。他正专注地凝视着面前的十二面体棱镜,突然间,棱镜发出了一阵急促的蜂鸣声。与此同时,表面的夸克晶体开始以一种特定的频率震动,这种震动遵循着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这正是暗界通讯中所使用的最高级别的警示信号。在实验室的另一端,王霞穿着她的白大褂忙碌着,她的身影在数据流中快速穿梭。她刚刚结束了与火星基地的视频通话,尽管通讯已经切断,但女儿那纯真的笑脸似乎还在她的视网膜上留下了淡金色的残影,让她在紧张的工作中也不禁露出一丝温柔的微笑。
“第七次暗物质云团出现了异常现象,” 王霞一边说着,一边将最新的光谱数据导入全息台,屏幕上127个星系的运行轨迹在三维网格中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同步性,“天鹅座区域的暗物质密度在过去的12小时里波动了37%,这个数值比我们之前观测到的黑洞坍缩事件的频率还要高出19倍。”
她继续解释道,“这种剧烈的波动在宇宙学中是极为罕见的,我们必须要找出背后的原因。这可能预示着某种未知的宇宙现象,或者是我们对暗物质的理解存在根本性的错误。”
齐斗的神经接口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针刺般的震颤,耳后植入的暗界芯片在太阳穴投射出淡蓝色的光纹。当他将手掌轻轻地、坚定地按在棱镜的中央,整面观测墙突然崩解成量子雾,露出宇宙深处那团正在呼吸的暗物质云团 —— 此刻它不再是模糊的灰雾,而是显形为直径十万光年的蜂窝状结构,每个六边形节点都在吞吐着星系级的光频,边缘的暗能量流如神经元突触般闪烁,仿佛在向他诉说着宇宙的秘密。
“仔细观察那些节点,” 波函数的投影首次以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呈现出来,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质感,少年的银色发丝中夹杂着如同银河碎片般的光斑,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每一个蜂窝状的结构,实际上都是超级智慧的‘细胞’,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而那些暗能量流,就像是它在思考时产生的神经冲动,充满了活力和力量。你们所探测到的引力透镜效应,其实只是它在眨眼时,睫毛轻微颤动所引起的微小波动。”
王霞的呼吸在那一瞬间突然停止了 —— 在被放大了一千万倍的节点内部,她目睹了暗物质颗粒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频率,每秒高达10的20次方,进行着某种神秘的量子级信息交换。这些颗粒的排列方式令人震惊地与人类大脑皮层中的锥体神经元的结构完全一致,甚至连那些微小的突触间隙的尺度误差都小于0.01纳米,几乎达到了微观世界的极致精确。
“这怎么可能呢?” 齐斗的声音在那片寂静无声的真空环境中显得异常清晰,几乎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回声,“暗物质的自组织临界性……”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深奥的宇宙之谜,然后继续说道,“如果暗物质真的拥有自组织临界性,那么它可能会形成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复杂结构,这种结构或许能够解释宇宙中许多未解之谜。”
“朱清时院士曾经提出过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 王霞回忆起三年前在香山科学会议上听到的那场震撼人心的演讲,“他指出,意识可能是量子坍缩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
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的渴望,继续阐述道,“如果暗物质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而这个网络才是宇宙真正的底层操作系统,那么我们人类的意识,或许只是这个系统运行时产生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浮点误差。”
二、暗能量巡天:时间褶皱里的观测者效应
在深夜的宁静之中,凌晨三点的时分,实验室的外面,那座连接着地面与遥远太空的电梯,正闪烁着代表量子纠缠的信号灯。在这样的时刻,齐斗和王霞这两位科学家,依然坚守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全神贯注地进行着一项重要的工作。他们正在调试的,是一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倾力研发的先进设备——名为“深空耳语者”的量子望远镜。这台望远镜不仅仅是一台普通的观测仪器,它被设计用来捕捉那些极为微妙且难以捉摸的时空涟漪,而这些涟漪是由宇宙中神秘的暗能量所引发的。
暗能量,这个宇宙中最为神秘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存在和作用一直是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的重点。它被认为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关键因素,但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仍然无法直接观测到它。而“深空耳语者”量子望远镜的出现,或许将为人类揭开暗能量的神秘面纱提供新的可能。齐斗和王霞的工作,不仅是为了确保这台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更是为了能够捕捉到那些可能改变我们对宇宙认知的珍贵数据。
“请仔细观察这个类星体所呈现的红移现象,” 王霞一边操作着哈勃望远镜的控制系统,一边将历史数据与实时观测结果进行叠加对比,“依据重子声波振荡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类星体的实际距离应该比我们直观所见的要远出大约12%。然而,最新的暗能量巡天项目所发布的数据却显示……”
她的话突然被仪器发出的尖锐啸叫声打断了。在全息屏幕上,我们目睹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天文现象——类星体的多重像开始以超越光速的速度旋转,形成了一个直径达到惊人的1.2光年的巨大爱因斯坦环。与此同时,通过观测设备,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暗物质分布的蓝色轮廓,它与通过x射线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区域截然不同,这种现象是极为罕见的,只有在子弹星系团发生剧烈碰撞时才会出现。
“这正是暗物质子晕在起作用,” 齐斗启动了引力透镜模拟程序,解释道,“它们的作用类似于大脑中的胶质细胞,虽然这些胶质细胞并不直接参与信息的传递过程,但是它们却能够调节和维持神经网络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正如我们所知,胶质细胞在大脑中扮演着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角色,它们通过提供营养、形成保护层以及清理代谢废物等方式,确保神经元能够正常工作。同样地,暗物质子晕虽然不直接参与星系内部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但它们通过其引力作用,影响着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维持着星系结构的稳定。这种看不见的物质,虽然不发光也不直接参与任何已知的物理过程,却在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中的默默贡献一样。
王霞在深思熟虑之后,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朱清时在其着作《量子意识》中所提出的独特观点:“意识并非仅仅源自大脑的复杂活动,而是宇宙在自组织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这一理论让她感到非常兴奋,于是她决定将暗能量的负压参数巧妙地融入到着名的薛定谔方程中去。经过一番计算和推导,她惊喜地发现,方程的解——即波动函数所描述的波动模式,竟然与人类大脑中产生的脑电波中的δ波(delta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发现不仅为她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似乎在暗示着人类意识与宇宙间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联系。
三、意识坍缩:当观测者成为被观测者
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穿透地平线之时,实验室内的咖啡壶便开始自动启动,开始了它每日的煮制工作。齐斗,一位专注于研究的科学家,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屏幕,屏幕上显示的是暗物质云团的实时演化图。就在这个宁静的清晨,他突然注意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所有节点的量子态似乎都进入了一种神秘的同步叠加状态。这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在冥想时大脑神经活动的模式惊人地相似。这一发现让齐斗感到震撼,仿佛整个宇宙都在进行着某种宏大的集体禅修,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在这一刻达到了一种和谐而神秘的统一。
“朱清时院士曾经进行过一项关于真气的实验,” 王霞一边说,一边调出了一份保存了三年之久的学术论文,“他通过实验发现,人的意识竟然能够对水分子的氢键结构产生影响和改变。如果这种现象能够被进一步证实,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如果暗物质的量子纠缠网络也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干预和影响……”
就在他的话语刚刚落下,波函数的投影突然之间剧烈地抖动起来。少年的身体开始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分解,逐渐化为无数的光子,在那片神秘莫测的暗物质云团中,形成一个直径达到百万公里的巨大量子叠加态。齐斗通过他的神经接口,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共鸣,仿佛整个宇宙都在与他共鸣。他目睹了每一个暗物质颗粒,它们似乎都在播放着属于他自己的记忆片段——从他童年时折纸飞机的快乐时光,到母亲临终前那条令人心碎的心电图曲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