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格多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6章 资本家们,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比格多动,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资本家” 这个由朱昭熙创造的新词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如飓风般迅速席卷大明联邦。从宁国的钱庄柜台到越国的丝绸工坊,从扬国的钢铁厂到洪州共和国的造船厂,商贾与工坊主们听到这个称谓之后,纷纷将这个称谓当仁不让的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在人们传统认知里,只有从春秋战国乃至上古时期传承的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可以称为 “家”,朱昭熙赋予的新名号,在他们眼中无异于将商业阶层抬升至与传统学术流派同等地位。

再过去即便他们这些人自诩为“儒商”,工坊主和商人们仍旧难以摆脱 “不事生产”“重利轻义” 的刻板印象。在他们的眼里,每一次的海上贸易、每一轮工坊扩建的决策,都伴随着倾家荡产的风险。

“高收益源于高风险” 成为他们的共识,在这些商贾的心中,自身财富积累是承担风险、苦心经营的正当回报,至于比那些普通工人、农民赚的钱多,在他们眼里是应该的。朱昭熙的命名,恰似官方认可,让他们倍感荣耀。

洪州共和国与越国的那些大商人、大工厂主率先行动了起来。他们召集各地学者,结合数十年营商经验,编纂商业理论典籍。《货殖通鉴》,开篇便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为引,系统阐述资本运转逻辑。

书中设立 “市易篇”,详细记录洪州共和国,邓国皇帝主政时,通过控制铁矿石进口配额,使本国钢铁价格上涨三成的实操案例;“漕运篇” 则分析越国商船队如何利用季风规律,将丝绸运往南洋,实现利润翻倍的策略。

在 “商贾之道” 章节,更提出 “资本如流水,顺势而导,方能聚沙成塔” 的核心理论,主张资本家应敏锐捕捉政策与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经营方向。

另一部典籍《商贾要略》聚焦商业实务,首创 “成本核算十二法”。书中以扬国纺织工坊为例,从棉花采购价格、工匠薪酬、设备损耗等十二个维度,教商人精准计算利润空间。

在 “风险管控” 章节,列举宁国钱庄因盲目放贷导致资金链断裂的教训,提出 “三查三验” 原则 —— 查借贷者资产、查经营状况、查信用记录;验抵押物真伪、验合同条款、验还款能力。两部典籍一经刊印,半月内便售出万余册,成为商贾案头必备之书。

行事准则的制定同样严谨。他们寻访前朝宫女太监、士大夫家奴,借鉴传统贵族礼仪,融合商业特色,制定出《资本家守则》。

守则将商业活动划分为 “洽谈”“签约”“履约” 三阶段,规定洽谈时需以茶会友,待三巡茶毕方可进入正题;签约时须在契约末尾加盖家族纹章与个人私印,并由三位见证人签字画押;履约过程中若遇纠纷,须先提交商会仲裁,不得私自采取暴力手段。

在社交礼仪方面,明确规定宴请宾客时,菜品数量须为单数,寓意 “独占鳌头”;座次安排以右为尊,主宾需坐东朝西。这些准则旨在塑造 “高贵、优雅、仁慈、善良、伟大” 的资本家形象,扭转民众偏见。

然而,《资本家守则》在各地执行时却遭遇诸多阻碍。在越国丝绸产区,部分工坊主认为繁复的洽谈礼仪耽误商机,私下仍沿用 “快刀斩乱麻” 的谈判方式;宁国的钱庄老板则对 “三查三验” 原则阳奉阴违,为追求高利息,向信用存疑的商人放贷,导致坏账率激增。

面对这些问题,洪州共和国的商业联合会率先做出调整,将守则精简为 “核心十则”,保留关键条款,简化形式流程;越国则设立 “商业礼仪督导员”,由德高望重的老商贾担任,定期巡查工坊与商铺,对违规者处以罚款或取消商会会员资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靠驱邪写了本葬经

煜辰溪

农门悍媳有空间,嫁猎户被宠不停

青纱菀

在八十年代又野又飒

我不白

异世争霸魂斗魂

朝天官

天魔道圣

蓝色孤影

梦里自知身是客

山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