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独特的胡馨月
爱吃葡萄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9章 独特的胡馨月,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爱吃葡萄皮,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站在一旁的朱棣听着这叔侄俩的对话,再看看这小家碧玉却灵动的姑娘,心里不由得暗暗感叹。
“这姑娘,真是与众不同啊!”
(本章完)
------------
朱棣那略显招风的小耳朵,此刻恨不得能立刻变大两三倍,好让他能听清两人的谈话。
原本,他为了避嫌,特意落后胡惟庸几步远。
可不知不觉间,他已经一脸好奇地凑到了胡惟庸背后。
此刻,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对面那位说话“格外有趣”的女子身上了。
作为已经搬出皇宫开府的皇子,朱棣自然比那些还在深宫中的弟弟们消息灵通得多。
因此,胡惟庸胡大丞相家里那位闹出“退婚”的侄女,他虽然没见过真容,但至少知道有这么个人。
当时应天府里也是闹得沸沸扬扬,毕竟这事牵扯到一位现任丞相和一位刚刚退下去的前任丞相。
两家原本是关系莫逆的儿女亲家、老乡、老兄弟,结果一夜之间闹到亲自上门退亲的地步。
这事儿,他很难不知道。
正因如此,朱棣看着眼前这位“格外有趣”的女子,感到格外惊讶。
胡馨月算不上国色天香,但有一说一,她的相貌和身段绝对比普通人家的女子强得多。
最难得的是,良好的家教、出身以及胡惟庸这位大伯的宠爱,让她身上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独特气质。
更别提,胡惟庸不知怎么想的,竟然给了她两本书。
这两本书,放在后世世纪之交时都能掀起波澜,更何况是在这个古板、封建的时代。
这两本书对胡馨月的影响可谓深远。
尽管书中许多内容她尚未完全理解,甚至觉得有些离经叛道,令她一时难以接受,但仅凭她已读懂并认同的部分,便足以让她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短短几日,原本带着些许幽怨的胡馨月,腰板挺直了,头也抬得更高了,眼神更是炯炯有神。
在胡惟庸看来,这是自家小侄女终于恢复了元气;而在朱棣眼中,这却成了“格外有趣”的现象。
于是,随着胡惟庸与胡馨月的交谈,朱棣心中不禁萌生了一些小心思。
“咳咳,胡公,既是您府上的家眷,怎的不给小王介绍一下,小王也好打个招呼啊!”朱棣的话看似在抱怨,但看他那挺直的腰板,胸脯鼓得老高的模样,显然是想在女孩子面前显摆一番。
胡惟庸并未多想,只当这傻小子不懂事,便真的为胡馨月和朱棣互相介绍了一番,并让二人互相见礼。
然而,胡惟庸这次却看走了眼。
他低估了这个时代的爱情与婚姻的力量。
为何古代会有“一见钟情”这个词?那是因为,尽管这个时代的男女大防尚未达到明中后期那般严苛,但实际上依然颇为严格。
因此,年轻的男女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相遇,便可能一见倾心,念念不忘,这并非玩笑话。
显然,此刻的朱棣已经对胡馨月产生了兴趣。
他并没有其他复杂的心思,只是觉得这姑娘“太特别”了。
而且,她的身份、出身,似乎天生就与他相配。
至于能否正式娶她为妻,暂时还不得而知。
但正值青春年少、荷尔蒙爆棚的朱棣,眼中已经看不到胡惟庸了。
他此刻只有一个想法:“我得跟这姑娘聊聊!”
朱棣本就不是扭捏之人,既然想与胡馨月多聊几句,便直接开口道:“胡姑娘,本王有一问,你方才说要做一女性,那究竟何为女性?”
面对这位藩王,胡馨月并未感到太多畏惧。
多年来,胡家在胡惟庸的庇佑下过得颇为顺遂,尤其是她这位常去胡府的小侄女,跟着胡惟庸见识了不少世面。
因此,当朱棣发问时,她毫不避讳地直视着他的双眼,坦然答道:
“回燕王殿下,女子首要看重的是人格。
若连自己都不珍惜,将自己视为娘家或夫家的附庸,那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其次则是经济,最好能掌握一些属于自己的产业,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保障未来子女的成长。”
“唯有具备了这两点,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女子。”
朱棣听她这番谈吐,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但面上却不动声色地问道:
“照你这么说,怕是很难实现吧?”
胡馨月微微一笑,轻轻整理了一下耳边的发丝,柔声答道:
“确实不易。
若是寻常人家的女子,恐怕连想都不敢想。”
“但民女有所不同。
虽无诰命、品级,也无封号、爵位,但因大伯是陛下的心腹,民女即便将来嫁入夫家,凭借大伯的支持,获取些许经济还是能够做到的。”
“至于人格,最终还是得靠民女自己。
若不自尊自爱,那便是空谈。”
这番话一出,胡惟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说得好!小月儿果然学得不错,伯父没看错你。”
“咱胡家不图攀龙附凤,也不想称王称霸,但绝不会轻易被人欺负。”
“将来无论你嫁到哪家,伯父都会为你准备一份只有你能掌控的产业。”
胡馨月闻言,赶忙笑吟吟地道谢。
胡惟庸与胡馨月“父女情深”,一旁的朱棣也对此颇为满意。
胡馨月应对自如、落落大方,绝非那些只顾家宅琐事、争宠夺利的庸俗女子。
这样的人,朱棣自然不愿错过。
不过,此时他并未多言,任由叔侄二人交谈完毕,胡馨月告辞离去。
转头,朱棣继续专心致志地向胡惟庸学习种植土豆的技艺。
他心里清楚,今日的正事是什么。
等到胡惟庸将朱棣送出府门,自己关上门继续得意时,全然没有想到,本该返回燕王府的朱棣,却径直朝着皇宫奔去。
在应天府的皇宫中,坤宁宫内,马皇后正专注地缝制着一套袍服,身为国母的她,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知肚明。
马皇后深知,自己的几个儿子即将前往凤阳老家务农,她对朱元璋的这一决定表示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