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名我所愿,色亦我所愿。
爱吃葡萄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章 名我所愿,色亦我所愿。,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爱吃葡萄皮,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因为……那位花魁如诗姑娘终于姗姗来迟地登场了。
如诗姑娘的容貌和身段,确实配得上花魁之名。
她一登场便载歌载舞,更显其高明的手段。
瞧她那身严严实实、不露半点皮肉的装扮,是不是比身旁强颜欢笑的显得更加高贵?
然而,那看似严实的衣衫,实则经过精心裁剪,贴身至极。
虽不露半点肌肤,却将如诗那窈窕的身段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配上她那略带清冷的俏丽面容,简直令人难以抗拒!
尤其是她跳起西域风格的胡旋舞,下腰、劈腿,尽显身段的妖娆与柔媚。
啧啧,在场的众人,谁不为之赞叹?
即便是胡惟庸这等见多识广之人,也不得不诚心诚意地鼓掌叫好。
这身装扮虽不及后世的紧身皮衣,但在这个时代,已足够引人注目。
因此,此刻在场的客人,无一不眼红心跳。
原本只是慕名而来的他们,此刻都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念头:
“若能与此佳人共度良宵,才不枉此行!”
随着音乐声渐落,如诗姑娘一个转身,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般,迅速闪回楼上的秀阁之中。
而一个梳着双环发髻的小丫鬟毫不客气地站了出来,脆生生地喊道:
“诸位贵客,我家姑娘知晓诸位的心思,但凡事都得有个规矩。”
“不如这样,今晚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当是各显才华方才是一方盛景。”
“故此,姑娘建议各位自行出题、随意发挥!”
“亥时之前,哪位才子的诗作得到头名,便能入阁与如诗姑娘一叙!”
哗……
即便早已听闻如诗姑娘今晚邀请才子作为入幕之宾的消息,但先是如诗姑娘一舞惊艳四座,再加上这般规矩,众人怎能不兴奋?
学子们凭借才识,商贾们则靠钱财请人助阵。
正逢科举之际,说不定某位才子再过几个月便能金榜题名。
那必将成为一段佳话!
(本章完)
------------
“小丫头,这诗作总得有个评判吧?如何比试才公平?”
小丫鬟话音刚落,底下便有精明之人问出了关键问题。
“此人定是托儿!”
胡惟庸与解缙几乎同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两人对视一眼,不禁哈哈大笑,颇有些惺惺相惜之感。
然而,包厢外的众人却已被这个问题吸引,目光纷纷转向二楼秀阁前的小丫鬟。
若是一般的小丫鬟,此时恐怕早已双腿发软。
但这是醉风楼早已安排好的戏码,自然不会出任何差错。
小丫鬟仿佛毫无压力,微微一笑,向众人福了一礼。
“回各位贵人、贤达,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若要选出今日最佳之作,自然不能由婢子随意评断。”
“不过,鄙店已提前做了些安排。”
“今日,我们请到了应天府中赫赫有名的三位才子,担任本次诗会的评判官。”
“待各位诗作完成后,若自觉佳作,可到三位才子面前申请评判等级,结果将当场公布。”
“至亥时,三位才子将选出今日最优秀的几篇作品,由我家姑娘从中挑选一篇为最佳之作!”
“如此,既不失公平,亦不会让我家姑娘错过如意郎君!”
小丫鬟这番话说完,随后恭恭敬敬地请出三位早已准备好的才子。
众人听罢,心中顿时一阵踏实,纷纷点头。
看来这醉风楼并非胡闹,而是做足了准备。
站出来的三位才子,虽非大儒名士,但在应天城中,也是凭名号便能立足的人物。
以他们的资历与才名,担任评判确实绰绰有余。
既然规矩已定,接下来便是各显神通的时候了!
名利与美色,谁不心动?
场中的学子们情绪高涨,纷纷走到一旁的桌案前,执起笔砚,陷入沉思。
作诗?岂是难事?
外面的喧嚣也传入了包厢。
解缙专程为这热闹而来,见规矩已定,他人已开始,自己却坐立不安,扭来扭去。
“近南兄、方兄,我们……不也参与一下?”
“方某自当参与!”
未等胡惟庸开口,一向沉默的方孝儒率先回应。
正如那句老话,士子、尤其是年轻士子,怎会轻易放弃名利与美色?
于是,一向严肃木讷的方孝儒放下身旁的女子,起身准备挥毫。
“好你个方孝儒!”
“你这是为名还是为色?”
“大绅这般急切我毫不意外,但你如此匆忙,倒真是出人意料!”
胡惟庸的调侃令方孝儒脸色微红,但他却毫不避讳,直言不讳。
“名我所愿,色亦我所愿。
我等学子苦读多年,既有此本事,何不争上一争?”
胡惟庸笑着摇头:“无妨!我先看看热闹,你们来吧!”
解缙与方孝儒已执笔构思。
此时,外间已有人迅速“交卷”。
醉风楼的小厮高声宣布:“应天府李公子题诗一首!”随即快步将诗作送至三位评判官手中,众人目光随之转移。
其中一位评判官略一浏览,便提笔写下评判等级。
“乙上”
另两位稍作思索,点头道:“恰如其分!”
评判官将诗作递给一旁的小厮,小厮恭敬接过,展开后高声诵读:“应天府李公子题诗一首,评为乙上级,诗作如下……”
众人停下手中之事,认真聆听。
小厮念毕,众人纷纷点头称赞。
称赞之余,众人也不禁感到一丝压力。
娘呀,这样的作品平日里还算不错,竟然只能得个乙上?
不少人心生退意,但也有更多人跃跃欲试。
接下来的小半个时辰里,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诗作递了上去。
方孝孺和解缙也不例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