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税制
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3章 税制,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你很会呐,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陛下在全国推行的定税制,”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包税制’?”
“陛下还大力推行定额制度,朝廷规定每年必须生产多少铁、多少盐,产量不足则需补足,超出则需封矿,意在让天下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天下真的能如陛下所愿,永远维持这种不变的局面吗?”
“这是不可能的。”
“就像陛下清除*污吏一样。”
“自陛下起事以来,已经处决了多少*?”
“天下的*是否已经根绝?”
“而在今年颁布的《御制大诰》中,陛下提及了这样一番话。”
“陛下听闻古往今来的君臣,皆以天下苍生为念,制定纲纪惠及百姓,可谓君臣一心,志同道合。上天感动,四方响应,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给人足。”
“然而,大明朝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官员处理公务时往往私心大于公心,*之事层出不穷,最终导致罪孽深重,难以救赎。前一批*尚未清理完毕,后一批又接踵而至,倒在刑场上的官员不计其数。”
“陛下因此提出了一个疑问。”
“唉!难道是朕无能所致,还是前代遗毒所致?”
朱元璋听到夏白公然念出《御制大诰》的内容,面色瞬间阴沉,眼中闪过一丝隐忍的愤怒。他完全明白夏白的意图,是在质疑自己在《御制大诰》中的主张。更让朱元璋难以接受的是,夏白似乎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这令他极为恼怒。
朱标也被吓得冷汗直冒。若换作别人说出这样的话,他或许不会如此紧张,但夏白不同,他对父亲一直怀有强烈的不满情绪。朱标生怕夏白继续发表狂妄之言,急忙打断道:“住手!陛下所着《御制大诰》岂容你妄加评议?”
朱标接着义正辞严地说道:“陛下在序言中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造成世风日下、士人气节沦丧的是元朝那九十三年的统治。大明建国以来,父皇对那些士人已十分宽容,不但允许他们入仕为官,还给予重任,可这些人进入朝廷后依旧不思进取,只顾私利,陛下不得已才采取措施清除那些道德败坏之人。”
“这不过是在肃清前朝遗毒罢了!”朱标语气坚定,“事实如此,不容狡辩,更不容诋毁!”
夏白闻言只是轻轻叹息一声,无奈地摇摇头。
现在的《大诰》包括《大诰》与《御制大诰》,他记得后来朱元璋还会陆续撰写几部作为补充,但在他看来,这些书实在荒诞。整本书都在重复一个论点:前朝不好,洪武时期的官员也不行,后来因频繁北伐导致地方百姓疲惫不堪,于是有了《大诰三》,指责百姓无能,再后来杀害了蓝玉等将领后,又写了一本《大诰四》,把矛头指向武官,几乎把整个大明朝的人批评了个遍,唯独没有反思自身。
夏白抬起头,目光如炬,毫无畏惧地直视朱元璋,沉稳地说:“陛下希望天下官吏能够肩负重任,体恤民情,制定律法造福百姓,但陛下是否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呢?”
此话一出,朱标的脸色顿时大变,朱元璋的瞳孔中也燃烧着怒火。
还没等朱元璋发作,夏白就已经继续说道:“没有。”
“我不谈政治官员。”
“我现在是一名商人,主要从事盐业交易,所以就以盐政为例说明。”
“我曾与太子殿下提及此事。”
“大明盐法存在重大问题。”
“现行盐法沿袭自元代旧制。”
“此制度专对灶户,要求制盐者按盐额缴纳税负,征税以户为单位。”
“如今来看,显然灶户中人丁有繁有简,然而无论户内人数多寡,均需缴纳三十引盐税。此法弊病甚显,然大明立国十八载,竟无人提出修正。”
“不过,我可以清楚地告知陛下。”
“即便陛下将盐法之弊告知群臣,他们所提之策亦不过是修修补补,绝不会真正体恤民众。”
“原因很简单。”
“陛下不容许出现大的变动。”
“如今天下格局已在陛下的强力推动下初具规模,且难以更改。”
“在此缺乏灵活性的环境下,朝中官员只能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对现有制度略作调整,尽力达成陛下期望的目标,至于是否加重基层负担,则无人关心。”
“他们根本无力兼顾两端。”
“若想兼顾双方利益,最便捷的办法便是如我这般,创办盐业企业,上下皆得其利,同时惠及民生。但我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得到了陛下的特别许可,诸多制度为此让步,这才得以实现。可文武百官并无这样的特权,陛下也不会允许他们拥有这样的权力。”
“他们连说话的勇气都欠奉。”
“也不敢如此。”
“若要改革,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还可能调动许多官吏,甚至极有可能对盐法作出大幅修改,谁能确保改动之后一定优于从前?”
“又有谁敢承担这份责任于陛下面前?”
“况且盐法的变动必定涉及费用支出。”
“大明一年的税收本就有限,朝廷早已捉襟见肘,即便陛下同意,一旦亏损,以陛下‘恩怨分明’的性格,只怕立刻便会以*之名将这些官员处死。”
“在这种情形下,官员又能有多少实际作为?”
“能够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尽量满足陛下的要求,做些小修小补已经算不错了。”
我今日得以毫无顾忌地站在这里向您陈述盐政的缺陷,并非因为我胆大无畏,而是我确实实现了三个月盈利的目标,也为盐政改革指出了一个全新的路径。
然而,即便如此。
在我眼里至关重要的账本,在您看来不过区区四千两。
您心中惦记的依旧是那借出去的五万两。
您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却忽视了长远的变化。
或许在您眼中,商贾皆为逐利之徒,既经商便需速见成效,最好是立竿见影,立刻回本,甚至希望能投入五万便收回十几万,这样才算没有亏损。可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其规律,岂能轻易一蹴而就?
就像耕种庄稼,需要翻地播种施肥,还需数月精心养护,才能在秋天收获。
您于农事上无所不知,却不愿在其他领域付出耐心。
表面上看是在守护朝廷的利益与威严。
实际上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得不偿失。
朱元璋冷眼相对,对这番言论嗤之以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