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纠正弊端
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章 纠正弊端,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你很会呐,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就在文华殿的官员们目送郭翀离去时,有人突然提出一个问题。
“那个写反诗的人是谁?”
“可有人知晓?”
殿内一片寂静,众人纷纷摇头。
此时试卷尚未全部审阅完毕,也未到确定最终名次的时候,试卷上的名字都盖着特殊的泥印,根本无法查看。
更不允许查看。
然而,这一问题一经提出,所有人顿时陷入沉默。因为会试分为三场,此人既然胆敢犯下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这种自寻死路的行为,难道只会局限于一场?
这岂不是暗示着还有另外两场?
郭翀遭受此等打击,已被吓得当场晕厥,若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又该如何应对?
他们会比郭翀表现得更好吗?
想到这里。
所有人脸色骤变,眼中浮现出深深的忧虑与不安。
吴公达端坐于椅上,目光直视郭翀被抬走的方向。如果他没看错的话,郭翀在被抬走时眼皮微微颤动了一下。
郭翀并未真正晕倒,而是在假装昏迷,目的正是为了避开可能发生的麻烦。并且,郭翀有意装疯卖傻,显然有着明显的考量。
尽管此举会损害他的名誉,但也能降低被皇帝责罚的风险,还能避开可能存在的评卷*。
吴公达心中叹息:“子翔兄,这么多年过去,你终究还是放下了昔日的傲气,开始学会保全自己了。”
“可我又能怎么做呢?”
吴公达眉头紧锁。
虽然他已官居侍郎,职位不算低,但与其他参与此次阅卷的官员相比,仍显不足。
因此,一旦皇帝发怒,他们这些人最容易受到牵连。他也不能不为此感到担忧。
若有可能,他甚至愿意与郭翀互换身份。
明朝的官职不易担当啊。
……
武英殿。
朱元璋正在殿内休憩。
听到朱标求见的消息,朱元璋脸上浮现笑意,对周围的太监斥责道:“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请太子进来。”
“我不是早说过吗。”
“太子前来,无需向我请示,让他直接进来便是。”
“为何就是不肯听?”朱元璋皱眉低问,语气透着浓浓的不满与不耐烦。
此时,朱标的声音渐渐靠近:“父皇,此事是我主动要求的,还请勿责怪这些内侍。”
“君有君德,臣有臣规,儿身为父皇之臣,自当谨守本分,岂敢逾矩?”
朱标向朱元璋深深一拜。
朱元璋摇头笑道:“你是朕的儿子,和那些大臣不同,不必拘泥于这些繁文缛节。”
“朕也不想计较。”
接着,朱元璋看着朱标,疑惑地问:“朕不是命你负责这次科考阅卷吗,为何现在却来了?”
“可是发现了什么旷世奇才?”
朱标从袖中取出一份卷子,沉声奏道:“禀父皇,我因有急事相告,故冒昧前来。”
稍作停顿后,朱标正色说道:“父皇,此次会试中,竟有考生在答卷上写反言。”
此话一出,满殿寂静。
然而,朱元璋神情依旧镇定,仿佛毫无波动,平静得令人不安,只轻轻点头:“嗯。”
“朕知道了。”
“朕其实早有所料。”
“心中怀念元朝的读书人,从来就没有断过。”
“朕已经习惯了。”
——
朱元璋点头,一副司空见惯的模样。
他拍拍手,像掸掉灰尘一样拂去手上的饼屑,再用布擦了擦手。
这才重新看向朱标,说道:“我大明建国以来,一直被这些儒生轻视,暗地里不知道多少儒生在背后骂我,我心里清楚得很。”
“但我并不惧怕。”
“我是从尸山血海中活下来的,难道还能被这些儒生吓死不成?”
“如今,天下不知有多少儒生盼着元人回来,把我们大明给毁了。”
“当年我攻下元大都的时候,城中多少士人、文官为蒙古人摇旗呐喊,又有多少人为元朝殉葬。”
“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
“从那时起,我就明白,这些儒生是永远填不满的,他们只想对胡人卑躬屈膝。”
“但我的手里有刀。”
“谁要是敢在我面前和胡人眉来眼去,我就砍了他,我也不会奢求他们对我或者对大明忠诚。”
“咱们不过是把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逼他们听命行事。事情办成,有赏;若办砸了,便取其性命。”
“咱们从不手软!”
朱元璋的声音冰冷,透着一股阴沉的杀机与轻蔑,这股寒意毫不掩饰地弥漫开来。
他自己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何不对。
相比于信任他人,他更信赖手中的利刃。
朱元璋抬起眼帘,将眼中的杀气收敛,恢复了最初的冷漠态度,说道:“讲讲吧。”
“此人是如何辱骂我大明的,又是如何为胡人招魂的。”
朱标摇了摇头。
这一次父皇猜错了。
此人并非为元人摇旗呐喊,也不是为北逃的大元招魂,而是针对父皇和大明。
朱标说道:“此人并不是为北元那些蒙古人辩护,而是纯粹为了反对父皇和大明,认为大明必将因农民之乱而覆灭。”
“因为父皇不爱百姓。”
朱元璋冷笑一声,满脸的轻蔑与不屑。如果是别的言论,他或许还会考虑如何回应,但说他不爱百姓,简直是荒谬至极。
这根本无需辩驳。
也没有人会相信。
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便是爱民之举,深受民众爱戴。每次听到百姓的赞誉,哪怕只是从官员的奏章中得知,都能让他高兴许久。
他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
若非爱民,怎会将百姓放在心上?又怎会在早期制定田租政策,一次次减免苛捐杂税?
朱元璋反而笑了起来:“我不爱民?哈哈,纵观历代皇帝,我是最爱民的,就连汉文帝都比不上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