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燕京之主回来了,携民万众
舟中落雨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0章 燕京之主回来了,携民万众,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舟中落雨声,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离城门也只有三四里。】</p></p>
【终于,那座燕京映入眼帘,巍峨壮观,气势恢宏。】</p></p>
【没想到的是,如此之早。】</p></p>
【城门口便人满为患,人山人海,好不热闹。】</p></p>
【其中空出一条宽敞的道路,犹如天开一线。】</p></p>
【城中百姓早已翘首以盼,万人空巷,整个城池人声鼎沸,热闹非凡。】</p></p>
【杨素等人也是勒住马头,眼神震撼。】</p></p>
【这何止万人,可有数十万人。】</p></p>
【共迎一人。】</p></p>
【杨素有些激动道:“师伯,你看。”】</p></p>
【城门口外是布置的几个大的军阵,足足四万多人,声势浩大。】</p></p>
【季沁心和苏子吟脸上只有震惊之色,北方什么时候崛起了如此雄城。】【燕京如今的商队今日全部禁止入内,只留下一个正门。】</p></p>
【一条笔直的通道,外侧是数万的铁骑在巡视,里面是熙熙攘攘的百姓在夹道迎接。】</p></p>
【李拦江也有点惊叹,如此场面,此生仅见,一座大城等候一人久已。】</p></p>
【叶胜男微微点头,她和李拦江判断的没错,要是燕王死在岳塘江,以他如今的影响力,天下必定会大乱。】</p></p>
【身后跟随的诸多少年,眼见此幕,除了艳羡之外,不少人低语道:】</p></p>
【“大丈夫当如是,当立一世之功。”】</p></p>
【陆羽见此笑道:“哥,走吧!”】</p></p>
【你点了点头,身后的民众自然就落后一些。】</p></p>
【只有你和陆羽两匹快马在前,后面的百姓缓缓随行。】</p></p>
【苏子吟远远看着那一道身影,逐渐走近城门。】</p></p>
【他们隔着数里之远,也能听到震天的呼声。】</p></p>
【“燕王,回来了!”】</p></p>
【她便觉目眩神迷,仿佛回到当年岳塘江,那一人御风过江之时。】</p></p>
……</p></p>
……</p></p>
燕京,今日喧嚣非凡。</p></p>
晨曦还未初破,大街小巷便已人潮涌动。</p></p>
那座大门禁闭十年之久的燕王府,今朝竟罕见大开。</p></p>
张灯结彩,清晨就忙活起来。</p></p>
燕王府虽不宏大,仅四进之宅,燕地那些富贾豪商的宅邸就要广阔的多。</p></p>
可是,这么多年从未有人敢于在此闹事。</p></p>
乃总揽是燕地政务权柄之所在。</p></p>
每日从各地递过来的折子,都会从后门进入,递进燕王府。</p></p>
再从两侧的厢门传回各地。</p></p>
无论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年度财政收支,还是县城官员的任免升迁,皆需燕王府拍板。</p></p>
除非遭遇极端棘手、难以定夺之大事,需得修书终南山之外。</p></p>
否则,燕地之内,大小事务,几乎皆可由此府自行定夺。</p></p>
或是说,是那燕王府内的一群学士与军事大臣,他们组成的“内阁”来定。</p></p>
这群官员,每日清晨皆会准时来到燕王府点卯,却从不走那正门,而是默契地选择侧面而入,仿佛这已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p></p>
他们之中,有来自各地的孝廉,这些孝廉皆是经过地方推举,品德才学皆优,也有科举取士的中榜进士。</p></p>
“猛士起于卒伍,宰相起于州郡。”</p></p>
宰相皆是从基层州部中一步步锻炼上来的,他们深知民间疾苦,了解百姓心声,而猛将则是从军队卒伍中摔打而来。</p></p>
“乱世之中,不辨高门蓬户之别,不分贵胄草芥之异,更不视残躯完璧之差,唯才是举。”</p></p>
这两句都是《治北政要》中明确书写的官员启用标准。</p></p>
在燕王府,官员的选拔不看背后的家世和势力,只看重个人的能力与才华。</p></p>
在不同的职位上,设置特定的、专门的考核标准,择优录取,确保每一位官员都能胜任其职。</p></p>
这也是这些年燕王府的幕僚团队一直保持稳定、未出现任何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注重实才实学,而非虚名虚位。</p></p>
至于那燕地传闻中最为隐秘莫测的内阁,其真身竟藏匿于一间看似平平无奇的暖房之内。</p></p>
暖房之中,仅设一地炉,环炉而置数把古朴木椅。</p></p>
每隔半月,此地便会有一场早会与晚会。</p></p>
在民间也被称为“小朝会”。</p></p>
那几把木椅上,所坐之人无一不是燕地举足轻重的军政之中的大人物。</p></p>
燕北军副指挥使封海平。</p></p>
镇北侯,霍海。</p></p>
水银都统章煜。</p></p>
左司马刘温,以及太尉窦固。</p></p>
这五位皆是陆家军中的老人。</p></p>
还有一位新的面容,他便是近些年迅速崛起的三洲巡抚文孝和。</p></p>
三十五岁科举煜。</p></p>
是一坐轮椅之中年儒生,衣着朴素,面容平凡,眉宇间却透露出温和之神态。</p></p>
“我料亦是如此!”他轻声附和。</p></p>
“反正此事与封某无关,若燕王怪罪,切莫牵涉于我。”</p></p>
文孝和也是“一本正经”补充道:“既然不关封将军的事,可就和我文孝和也没关系。”</p></p>
其余人都相视一笑。</p></p>
霍海笑道:“大家都跑不了!”</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