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60章 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文豪1978,坐望敬亭,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
李嘉诚无奈的摇了摇头,「那还叫什麽商量?通知而已。」</p>
「我想不到你不同意的理由,这不是笔好买卖吗?」</p>
面对儿子的质问,李嘉诚张了张嘴,却无话可说。</p>
20亿卖了卫星电视,是不是笔好买卖?</p>
当然是好买卖!</p>
半年净赚10亿港元,即便是在和记黄埔这种香江顶级财团内部,也算是一等一的投资受益了。</p>
这位林太,真是好手段啊!</p>
李嘉诚的心中升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李家和林家同住在深水湾的别墅群,又都是巨富之家,按照中国人的处世习惯,两家应该多有走动。</p>
可林家入住深水湾两年时间,却十分低调,鲜少与邻居们走动。</p>
林家的这种风格并不仅体现在与邻居们的交往上,放在商场上也是一样凡是香江的大家族,多有联姻丶合作丶共营之举,这麽多年来彼此之间早已盘根错节。</p>
但林氏是个特例,大多数时候深居简出,如同一头商场独狼,却每每总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p>
短短五六年间,积攒百亿家资,每一步都算的清清楚楚丶明明白白,连他都不得不叹为观止。</p>
他这个小儿子自小就行事大胆,骨子里崇尚投机,这次陶玉书找上小儿子,一出手就是20亿,出手无比精准果决。</p>
不仅是拿捏住了几子的性格缺点,更拿捏住了他要证明自己的心态,和李家的内部分化。</p>
李嘉诚甚至猜想,陶玉书不在私下里找小儿子,而是出现在和记黄埔中心,也是算计着儿子的虚荣心,知道他急于在和黄内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p>
想到这里,他望着眼前兀自得意非凡的儿子,心中冷不丁冒出一句古诗。</p>
生子当如孙仲谋啊!</p>
「老爸!」李泽楷见父亲迟迟没有说话,忍不住催促了一声。</p>
李嘉诚回过神来,眼神复杂的看着这个小儿子,语重心长的说道:「你从7岁就不听我的了,何况现在马上27了。」</p>
听到这话,李泽楷大喜过望,「这麽说你同意了?」</p>
李嘉诚收起心中的失望,说道:「卖电视台可以,你跟我借的钱要立马归还。你的的时候能够抵挡得住攻势。</p>
卫星电视被收购的消息传出来这天是周五,沸沸扬扬的闹了一整个周末,到周一市场才安静下来。</p>
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两家公司依旧处于停牌状态,一直到第二个周五,</p>
《明报》突然发表了一篇新闻稿,详细披露了收购案的个中内情。</p>
其中各种利益谈判的细节较之《信报》的报导清楚了不知道多少,立刻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让本已经沉寂下来的收购案再次获得了市场的关注。</p>
有意思的是,《明报》的报导并未把笔墨完全放在两家收购方上,在这篇报导里,负责卫星电视有限公司实际经营的李家次子李泽楷似乎成了主角。</p>
豪门出身,初生牛犊不怕虎,以5亿资金(只计算卫星电视牌照费)半年时间博得21亿,这绝对要算是香江商业史上最短平快丶最具性价比的投资了。</p>
如此巨大的成功也令李泽楷这位超人次子一战成名,成为了这个八月里香江商业界最耀眼的明星。</p>
在《明报》的带动下,诸多新闻媒体连篇累渎的报导着卫星电视收购案,李泽楷「小超人」之名不胫而走。</p>
最近李嘉诚在与不少商业夥伴交流时,动不动就会听到「后继有人」丶「虎父无犬子」这样的评价。</p>
他听了是既憋屈又欣慰,憋屈的是他十分清楚,媒体突然之间一窝蜂的吹捧儿子,必定是出自于那位林太的手笔。</p>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p>
她大抵也是明白最近风头出的太大了,为了减少她自己的受关注度,便将儿子推到了台前。</p>
以她手中所掌握的媒体力量,操弄如此级别的舆论,易如反掌。</p>
可即便是明百陶玉书的居心用意,李嘉诚却也不能完全怪罪。</p>
因为儿子虽然当了挡箭牌,却也结结实实的在香江商业界乃至亚洲商业界扬了一次名。</p>
年轻人初入生意场,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一朝成名的。</p>
在商业圈子里,「名声」不一定等于「钱」,但一定等于「势」</p>
刘銮雄为什麽在当年成为香江股坛人人谈之色变的「股市狙击手」?</p>
一战庄士集团丶二战华人置业丶三战中华煤气-后生小辈挑战名门望族,将大佬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便是以名聚势的好处。</p>
儿子的扬名,与刘銮雄的「恶名」完全不同,但结果是趋于一致的。</p>
年纪轻轻就在商界一战成名,以后只要稳扎稳打,发展必定顺遂,这也是李嘉诚欣慰的原因。</p>
每每思想这其中的奥妙,李嘉诚也不得不暗自佩服那位林太的手腕之高明。</p>
让人即便被利用,也甘之如怡。</p>
8月的最后一周,停牌十天的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正式复牌。</p>
股价在遭遇开盘一波抛售潮之后,很快又拉升到高位,显示出市场对这次收购的强大信心。</p>
许多关注股市的人看到两家公司这样的表现,心中不由得叹服,对操盘此次收购案的陶玉书生出一种高山仰止之感。</p>
你说她收购花钱吧,她公司股价涨的比收购价还高;你说她没花钱吧,</p>
20多亿港元她眼晴都不眨的就花出去了。</p>
这般羚羊挂角,妙到毫巅的商业操作,即便是那些见惯了大场面的商场巨鳄见了也要赞一声高明!</p>
尽管大众和商业界对陶玉书的手腕叹为观止,讨论不休,但自两家公司停牌之后,报纸上就鲜少见到有关于她的影子了。</p>
这便是手中握有媒体力量的好处,想高调就高调,想低调就低调,一切主动权操之在手,不假于人。</p>
外界的舆论陶玉书并不在意,她现在正在为卫星电视的后续发展而冥思苦想。</p>
正所谓人前显贵,人后受罪。</p>
外面的人只看到了她花钱的风光,却没看到她为了经营的弹精竭虑。</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