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广11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8章 妙行无住分,修仙修傻了,普广111,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小普深刻领会到,菩萨不住相布施所积累的福德,就如同这广袤无垠的虚空一般,无边无际,无法用言语去形容,无法用数字去衡量。真正的菩萨,应如佛陀所教导的那般,心无所住,行于布施。他们不会被任何外在的事物所迷惑,不会被自己的欲望和执着所左右,只是纯粹地出于慈悲之心,去帮助众生,去践行佛法。
在往后的日子里,小普时刻以这“妙行无住”的法义来警醒自己。一次,精舍中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乞者。小普看到乞者那落魄的模样,心中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去思考自己所拥有的衣物是否珍贵,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一件僧袍递了过去。在递出僧袍的瞬间,他心中没有去想这件僧袍的质地如何,也没有期待乞者感恩戴德,只是单纯地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喜悦,仿佛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又有一次,精舍中来了一位初入佛门的比丘,对佛法的理解还十分浅显。小普主动上前,为他讲解佛法的基本教义。在讲解的过程中,小普没有刻意去炫耀自己的学识,也没有在意比丘是否对他的讲解赞叹有加,而是专注于是否真正帮助到了对方理解佛法的要义。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佛法道理娓娓道来,引导比丘一步步走进佛法的智慧殿堂。当看到比丘眼中逐渐露出领悟的光芒时,小普心中充满了欣慰,但他深知,这一切都只是顺应因缘,自己不应有任何的执着和骄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普越发深刻地体会到“妙行无住”的法义对自己修行的重要性。在日常的修行中,他不仅在布施时努力做到心无所住,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挑战时,也始终以这一法义为指引。
有一次,精舍附近的一位富商听闻小普的修行境界高深,特意前来拜访,并带来了许多珍贵的礼物,希望小普能收他为徒,传授他佛法。面对这些价值不菲的礼物,小普心中没有丝毫的贪恋。他深知,这些物质的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若因贪恋这些礼物而收富商为徒,那便是住于色布施,背离了佛法的真谛。于是,他婉言谢绝了富商的礼物,只是单纯地为富商讲解佛法,希望能帮助他摆脱内心的烦恼和执着。
在修行的道路上,小普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他会遇到一些同修的误解和质疑。比如,在一次集体修行活动中,小普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观点略有不同的修行方法,这引起了一些同修的不满。他们认为小普是在标新立异,故意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面对这些误解和质疑,小普心中也曾感到委屈和困惑。但他很快想起了佛陀所说的“不住相”,意识到自己不应被这些外界的声音所影响。他明白,自己提出这种修行方法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修行,而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于是,他心平气和地与同修们进行沟通,耐心地解释自己的观点,最终消除了同修们的误解。
小普深知,修行之路便是不断去除执着、回归本心的过程。这“妙行无住”的金刚妙义,将如同明灯一般,照亮他前行的每一步,让他在践行菩萨道的征程中,不被世间的种种假相所羁绊,以一颗纯净无染的心,去布施、去度化众生,最终成就那无上的佛果。在这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修行之路上,小普将坚定不移地秉持着“妙行无住”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光明的佛道迈进。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都相信,只要心中有佛,有那无尽的慈悲与智慧,就一定能够突破重重障碍,实现自己的修行目标,为众生的解脱贡献自己的一切。
自领悟“妙行无住”的真谛后,小普的修行之路宛如踏上了新的征程,每一步都带着对佛法更深刻的探寻。
一日,精舍安排众人外出化缘。小普手持钵盂,行走在熙攘的市井间。街道两旁,商人们高声叫卖着琳琅满目的货物,五光十色的商品在日光下闪烁,吸引着往来行人的目光。小普路过一家绸缎庄,店内绚丽的丝绸在微风中轻轻飘动,色彩斑斓,质地轻柔,若在往昔,他或许会惊叹于其美丽,甚至联想到用这些丝绸制作衣物布施给他人时的情景。但此刻,他脑海中瞬间浮现“不住色布施”的教诲,意识到若仅仅因绸缎的华丽而心生布施之意,那便是被色相所惑。真正的布施,应超越对物品表象的执着,关注受施者切实的需求。他微微闭目,深吸一口气,心中平静如水,继续前行。
化缘途中,小普听闻一阵悠扬的音乐声。那是街边艺人在演奏,曲调婉转,扣人心弦,引得众多路人驻足聆听、鼓掌叫好。若是以往,小普可能会沉醉在这美妙的旋律中,甚至想着若能为这艺人提供帮助,便能听到更多动听的音乐。然而,当下他立刻警觉,这正是“不住声布施”的考验。美妙的音乐虽能带来愉悦,可若因贪恋这声音而布施,便陷入了对声音的执着。他清醒地认识到,布施不应被声音所左右,而应出自纯粹的慈悲之心。于是,他在心中默默为艺人祝福,而后转身离开。
行至一处集市,浓郁的食物香气扑面而来。各类美食摊位前,食客们大快朵颐,欢声笑语不断。小普的目光扫过那些色香味俱佳的食物,肚子也不禁咕咕叫了起来。他忆起曾经在布施食物时,会因食物的美味而格外用心,期待受施者品尝后露出满足的神情。可如今,他明白这是“不住味布施”的警示。美味的食物固然能带来感官享受,但布施不应以满足味觉为出发点。他定了定神,没有被这诱人的香味吸引,而是专注于完成化缘的任务。
在集市的角落,小普看到一位老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的衣衫破旧单薄,双手冻得通红。小普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走上前去,将自己包裹中的一件厚实衣物递给老者。在递出衣物的那一刻,他心中没有去想这件衣物的材质、颜色,也没有期待老者感恩的话语,更没有因自己的善举而沾沾自喜。他只是遵循内心的慈悲,纯粹地去帮助眼前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做到了“不住相布施”。那一刻,他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仿佛与天地间的慈悲力量融为一体。
回到精舍后,小普在日常的坐禅修行中,对“妙行无住”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当他闭目静心,杂念纷至沓来之时,他不再试图强行压制,而是以“不住相”的智慧去看待这些念头。他明白,念头如同过眼云烟,若执着于它们的存在或消失,便是陷入了另一种“相”。就如同在化缘途中不执着于外界的色、声、香、味,此刻在内心的修行中,也不应执着于念头的生灭。他只是静静地观察着这些念头的来来去去,不评判、不跟随,让内心回归到一种纯粹的觉知状态。
在与同修的交流中,小普也将“妙行无住”的感悟融入其中。有一次,一位同修因在修行中遇到瓶颈而苦恼不已,认为自己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小普耐心地开导他,告诉他修行不应执着于结果和境界的高低。就像布施不应执着于外在的相,修行也不应执着于特定的目标和状态。每一次的修行都是当下的体验,只要在这一刻保持一颗纯净、无住的心,便是在修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同修听后,若有所思,心中的困惑渐渐消散。
小普越发清晰地认识到,“妙行无住”不仅仅是一种布施的准则,更是贯穿于生活和修行方方面面的智慧。它让小普在面对世间的一切诱惑和烦恼时,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慈悲和智慧去应对。在未来漫长的修行岁月里,小普将继续秉持这一金刚妙义,不断探索、实践,向着更高的觉悟境界迈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佛法的真谛,为众生的解脱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