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广11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9章 称佛名号品,修仙修傻了,普广111,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再有一位佛,名为拘留孙佛。在古代的一个繁荣昌盛的王国里,有一位王子。这位王子生性善良温和,对世间的万物都怀有一颗慈悲之心。然而,他却不幸被宫廷中复杂的权谋斗争所牵连,整日深陷于烦恼和嗔恨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一次,他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决定出宫游历,希望能够在广阔的天地间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在游历的途中,他偶然走进了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寺庙。寺庙中供奉着一尊拘留孙佛的佛像,佛像面容慈祥,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慈悲与智慧,王子看到佛像的那一刻,心中不由自主地生出了深深的敬意。就在这时,他有幸听闻了拘留孙佛的名号。从那以后,无论他在宫廷中遭遇何种困境和挫折,都会在心中默默地虔诚称念。在他的影响下,原本充满争斗和权谋的王宫上下,也渐渐被他的虔诚所感染,对佛法产生了敬畏和向往之心。因为这一念之间与佛结缘的善缘,王子在未来的无量世中,无论投生在何处,都常常能够遇到诸佛菩萨,聆听他们宣讲的正法,从而迅速地获得了解脱的智慧和力量。最终,他也成就了佛道,以自己的慈悲和智慧广度众生,为无数的生命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还有一位佛,叫做毗婆尸佛。曾经,有一位老妪,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早年,她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孤苦伶仃地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贫困潦倒的生活让她的心中充满了哀怨和嗔恨,她常常对周围的人恶语相向,以此来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满。一天,她在路上步履蹒跚地行走着,满脸都是生活的沧桑和无奈。这时,一位慈悲为怀的修行者看到了她,心中顿生怜悯之情。修行者走到她的身边,轻声地为她念诵毗婆尸佛的名号,并耐心地为她讲述了佛的无量功德和慈悲胸怀。老妪起初对修行者的话半信半疑,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迷茫。但是,在修行者那充满真诚和耐心的劝导下,她决定尝试着称念毗婆尸佛的名号。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的生活竟然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原本对她冷漠甚至厌恶的邻居们,态度开始变得友善起来,偶尔还会给予她一些帮助和关心。这些细微的变化让她深受触动,从此,她对佛法深信不疑,心中的嗔恨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颗充满感恩和善良的心。此后,她常常能够遇到诸佛菩萨的化身,得以亲近供养他们,聆听他们宣讲的佛法妙音。在佛法的滋润下,她的福慧不断增长,最终成功地证得了正果,实现了生命的升华和超越。
另外,有一位佛叫宝胜如来。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突然爆发了一场可怕的疫病。疫病如同恶魔一般迅速蔓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之中。许多人在病痛的折磨下痛苦地呻吟着,生命垂危。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智慧超群的智者挺身而出。他深知佛法的力量,为了帮助村民们摆脱这场灾难,他每日都会来到村头,虔诚地念诵宝胜如来的名号,并教导村民们一起称念。村民们在绝望之中,怀着最后的一丝希望,跟着智者一起诚心称念佛号。神奇的是,随着佛号声在村庄上空不断回荡,疫病的蔓延之势竟然逐渐得到了控制。许多原本被疫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患病之人,病情也开始慢慢好转,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寿命得以延长。村民们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深知这是宝胜如来的慈悲加持和庇佑。从那以后,他们对佛法更加深信不疑,更加坚定地修行佛法,希望能够得到佛的更多护佑和指引。在现世中,他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安宁和幸福,而在来世,他们也因为这份虔诚的信仰,往生到了净土之中,从莲花中化生而出,花开之时,得以亲眼见到佛的庄严法相,从而领悟了无生法忍的高深境界,实现了生命的终极解脱和自由。
也有一位佛叫袈裟幢如来。曾经,有一位常年在外奔波经商的商人,他的旅途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在漫长的行商生涯中,他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多次在荒郊野外遭遇强盗的抢劫,甚至在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中险些丧命。一次,他在一片广袤无垠的荒野中迷失了方向,四周都是茫茫的荒野,看不到一丝人烟。而此时,天空中又突然下起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他的心中充满了惊恐和绝望。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起曾经在一本古老的书籍中看到过的袈裟幢如来名号。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大声称念起来。片刻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狂风暴雨的天空竟然渐渐停歇了下来,乌云散去,阳光重新洒在大地上。更让他惊喜的是,他看到前方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寺庙。他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走进寺庙,在寺庙中休息了一夜后,第二天便平安地回到了家乡。这次经历让他对佛法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和信仰之情。此后,他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危险,只要诚心称念袈裟幢如来名号,便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求之事皆能如愿以偿,生活也变得顺遂自在,仿佛得到了佛的特别庇佑和加持。在这一念之间,他超越了一百大劫的生死之罪,获得了大自在的境界,从此更加坚定地走上了修行佛法的道路。
还有一位佛叫大通山王如来。曾经,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的心性却十分高傲,自视甚高,对佛法这样的宗教信仰不屑一顾,认为那只是普通百姓用来寻求精神慰藉的虚幻之物,与他所追求的高深学问毫无关联。一次,他为了完成一部重要的学术着作,选择在一座幽静的山中闭关研究。在闭关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难以突破的学术难题,无论他如何绞尽脑汁,查阅各种资料,都无法找到解决的方法。长时间的思考和钻研让他的内心变得焦虑不安,烦躁的情绪逐渐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就在他感到无比绝望的时候,一位隐居在山中的隐士前来拜访他。隐士看出了他内心的困扰,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巧妙地提到了大通山王如来的名号,并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佛的智慧广大无边,如同浩瀚的宇宙,能够包容和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学者听后,心中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尝试称念大通山王如来的名号。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心境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原本狭隘的心量变得开阔起来,能够容纳更多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那些困扰他许久的烦恼也如同清晨的薄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消散。他的思维变得清晰而敏捷,最终成功地在学术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解决了那个曾经让他束手无策的难题。同时,通过这次经历,他也深刻地领悟了佛法的真谛,认识到佛法并非他曾经认为的那样虚幻无用,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哲理。此后,他开始潜心研究佛法,并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生活中。最终,他往生到了净土,获得了不退转的境界,迅速地证得佛果,实现了生命的华丽转身和升华。”
世尊讲述完这些故事后,法会现场的大众们都沉浸在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之中。他们的耳边仿佛还回荡着那些神奇的佛号声,心中对佛法的敬畏和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们纷纷开始虔诚地称念佛号,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力量,仿佛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和升华。有的众生被佛法的慈悲和智慧所打动,感动得涕泪横流,他们深刻地忏悔自己过去所做的种种恶业,心中充满了懊悔和自责;有的众生则因为听闻了这些殊胜的佛法故事,内心充满了欢喜和希望,高兴得跳了起来,当场发愿要认真修行,求生净土,希望能够早日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解脱和自由;还有的众生在称念佛号的过程中,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道明亮的闪电划过黑暗的夜空,瞬间领悟了佛法的真谛,证得了三昧正定,进入了一种高深的修行境界。
地藏菩萨目睹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感慨。他再次面向佛陀,恭敬地说道:“世尊,这些众生听闻了佛的名号后,便获得了如此殊胜的利益和改变,这实在是佛法的伟大和慈悲之处。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在这末世时代,众生的根性大多愚笨迟钝,被无尽的烦恼和欲望所蒙蔽,对于佛的名号,有的可能会因为无知而轻视怠慢,认为那只是一些空洞的口号;有的则可能因为心存疑虑而不相信,也不愿意接受。希望世尊大发慈悲,再为末世的众生讲解一些更加方便易行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克服这些障碍,真正地相信、理解并愿意诚心称念佛号,从而获得解脱的利益和福报。”
世尊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无尽的慈悲和智慧,他缓缓说道:“地藏啊,末世的众生虽然根性不佳,但佛的慈悲是广大无边的,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众生的。如果有善良的男子和女人,他们渴望在现世中获得福报和幸福,那么他们应该以恭敬之心礼拜诸佛名号,每天早上起床、中午、晚上,都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下心来,净心称念诸佛名号,而且要做到一心不乱,心无杂念。在称念的过程中,要时刻想着诸佛的慈悲愿力,诸佛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孩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