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涩居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1章 扬州慢,大宋河山,品涩居士,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才是真正的天才。
神宗熙宁三年,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其时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趁着青黄不接之际,借谷物于庶民,利息高出平时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断然开仓借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免除农民遭受高利贷剥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为婿。
彼时书坛除了米芾有蓬勃气象外,尚有二蔡之书法亦煌煌大观。蔡卞“颇得笔法”,是一个衣冠晋风、尊古为新的舍拾淘洗过程。与其兄蔡京一样,蔡卞以一介书生入仕,文人意识,士大夫精神不时在内心积郁。
蔡卞启蒙于蔡襄,经苏轼指点,由此登堂入室,以二王为归宿。时人谓蔡卞作品“俊朗淳美,圆健遒丽,有兼人之功。”
在二王书风的“严重”感染下,宋人书法一派“贴意”,充斥书坛,信札书法尤其盛行。但是,蔡卞却是个特例,蔡卞擅行书,又长于大字,受柳公权、李邕影响较大。其人不光精于“贴”,且善于“碑”,所作之字,神气充腴,稳重含蓄,风度典雅,有晋人之潇洒,唐人之发度,又有宋人之灵展。
王棣记得前世书法界讨论宋代书法时,有“苏黄米蔡”之说,即“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此四人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也有学者认为“蔡”应为北宋初年的书法家蔡襄。但就古人十分看重的“年齿”排辈而言,“蔡”若为蔡襄,则“蔡”应当排在“苏”之前。“苏、黄、米”皆按年齿排列,作为北宋末年人的蔡京是为“蔡”,应当毫无争议。
而后人认为蔡是指蔡襄,是因为蔡京的名声太臭,导致徽宗亡国,历史地位无法与前几位相提并论,故后人更加喜欢认为蔡指蔡襄。
但也有人认为“蔡”是蔡卞。
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其书云:“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可是“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很显然,蔡卞的书法成就是在蔡京、蔡襄之上的。
后世如是评价——蔡卞一生虽然也有自己的错误之处,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官员,他没有像他的哥哥蔡京那样成为一代佞臣,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功勋卓着的官员,但是为官之路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可以说是一位褒贬兼有的官员。
总而言之,他虽非治世名臣,但也绝非乱世佞臣。单以书法论,其才是“苏黄米蔡”的那个“蔡”。只是,他终究为兄长所累,后人恨屋及乌罢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蔡卞,是尾大鱼。
但王棣通过种种途径所了解到的此时的蔡卞,为官为人都是有口皆碑的。能被名相王安石以女妻子,又能得文坛巨匠苏东坡提携授受,自有其过人之处。
王棣如此胡乱想着,殊不知蔡卞也在不着痕迹地打量这位妻侄。
事实上,因为辗转为官,蔡卞只见过王棣两次,一次是大舅子王雱的葬礼,另一次是岳父王安石的葬礼。其时颇多事务,并未好生观察。泰山老丈人在世时,对这嗣孙极其看重、关护,以为“王氏宝树”;有着师谊的东坡先生更是对王棣赞不绝口,直言此子当为同辈第一人,未来不可限量。
只是,因王安石刻意“打压”,不欲爱孙过于张扬而步方仲永后尘,王棣一直很低调。直至今年,轻飘飘的抛出两首传世词篇,一时间名声大噪。
而后杭州灾乱,此子颇多出力,全程参与其中,真正知晓内情之人无不对其另眼相看,虽是弱冠之龄,但已有治世才具,实有父祖之风啊。
及至江宁会试,其三场考卷尽显才学见识,令得主考官李节拍案称绝而点为解元。之后,其乡试所作经义、策、论传出,真正让人刮目相看。其文别出机杼,隐然有开宗立派之气象,行文风格已有人在模仿,这……叫人情何以堪呀。
而且,据知情人透露,其乡试考卷上书写的是一种新字体,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所写楷书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李通判赞曰:“削繁就简,化古为今,某自叹弗如也。”
当今不乏集书法之大成者,但一弱冠少年能博采众长且化为己用乃至写出新意,这简直可用“骇人听闻”四字形容。事实上,已有好事者以“三郎体”名之。当然,更多的人在观望,嫉妒者有之,钦佩者有之,嘉励者有之,似苏轼、蔡卞者自然是老怀甚慰,期待王棣大放异彩。
而在王棣看来,蔡卞自然算得是历史名人。只不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秦观等大咖都算老相识了,再见蔡卞,便有些波澜不惊。
双方是实在亲戚,见面也便没了诸多繁文缛节,极是融洽、亲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