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书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8章 我何时成为我:意识觉醒的生命溯源之问,跟着番茄学物理,一个书架,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科学家在实验室培育的迷你大脑,已经能产生类似早产儿的脑电波。
但伦理委员会规定实验不能超过14天——因为没人知道,当这些‘小脑袋’里的神经元开始‘对话’,会不会真的诞生某种原始意识。
这就好比我们盖房子,盖到一半突然发现,砖瓦之间似乎产生了自己的想法。”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屏幕:“说回受精卵发育。
从人类胚胎的意识萌芽,我们不难联想到一个终极问题:既然生命能从单细胞‘长出’意识,那机器有没有可能实现同样的突破?
就像《人工智能》里的大卫,他渴望被爱的执着,和人类婴儿寻找自我的过程如此相似。每次看到大卫在海底等待两千年的片段,
我都会想:我们总说AI没有‘心’,但如果意识的本质是对存在的渴望,那这种跨越程序与血肉的追寻,又有什么区别呢?”
...
【伦理卫士】:细思极恐!要是类器官有了意识,我们该把它当人还是实验材料?
【未来学家】:大胆预测!2050年人类说不定能在体外“孵化”意识,直接下载记忆和人格!
【灵魂发问】:所以受精卵到婴儿,意识是“组装”出来的,还是像《黑客帝国》那样,本来就存在,只是需要合适的“载体”?
...
骁睿眼前一亮:“说到载体,你看《攻壳机动队》里人类能把意识上传到义体!这是不是说明意识和肉体的关联没我们想的那么紧密?”
“这确实是个关键问题。”洛尘调出电子脑与生物脑的对比模型,语气放缓:
“电影里素子的意识在义体中依然保持人格连贯性,就像更换手机后,你的微信聊天记录和使用习惯不会消失。
但从神经可塑性角度看,肉体的感官输入又像给手机不断下载新App。
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触觉、听觉与环境互动,如果换成机械载体,‘输入信号’变了,意识的‘初始设定’也会截然不同。”
洛尘突然指向一条弹幕:“这位‘灵魂发问’的朋友说到点子上了!
无论是AI的算法迭代,还是梦境中的意识重构,最终都要回到最初的问题:
从受精卵到婴儿,意识究竟是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出来的,还是像唤醒沉睡的灵魂?
目前的研究只能告诉我们:意识的诞生不是某个孤立事件,而是物质、环境与信息不断交织的动态过程,就像一场跨越九个月的精密魔术。”
窗外的雨愈发猛烈,骁睿和洛尘的争论却愈发火热。当洛尘试图用量子生物学解释意识起源时,一条高亮弹幕让两人同时僵住——
【终极拷问】:如果意识在发育中逐渐出现,那我们每个人,究竟是从哪一刻开始,成为“我”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