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5章 实干固邦,北宋帝国兴亡史,海历,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请问:面对李元昊在麟州境内盘踞月余之久且试图把宋朝这片领地吃进嘴里的严峻形势,如果此时的宋朝皇帝是赵匡胤或者是赵光义,哪怕是赵恒,他们在得知麟州的处境后会怎么做?毫无疑问,立马下令发兵救援!不但要救援麟州,反而还要趁机狠狠地暴打一顿李元昊,就算他跑了也得吓他个半死!可是,赵祯呢?麟州已经被人勒住了脖子,可他又在干什么?
我知道赵祯在后世尤其是在如今被人广为称颂,说他仁义,说他宽厚,说他倡导民主,说他善待臣民,说他开创和发展了所谓的仁宗盛世。这些我都不否认,作为治国之君,他无愧于一代明君乃至是圣君,可问题是宋朝在这个时候、在这件事情上所需要的不是什么仁君,而是杀伐果决的能君和圣君。麟州现在需要的是援兵,是粮食和水,是友邻部队的策应和支援,而不是什么高谈阔论和斐然成章的文采,也不是什么吸纳各方意见的民主生活会,更不是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此事再议”。
相较于此,一个在后世被称为一代名臣且在死后让大文豪苏轼为之而哀恸不已的大人物在这期间所抛出的一番言论才是最让人想要捶地狂笑,此人便是宋朝此时担任知谏院的张方平。
这里先重申一个观点:我个人始终认为一个人并无绝对的好坏善恶之分,哪怕他是被世人所公认的奸邪。同样,所谓的忠臣和名臣也并非全身上下都熠熠生辉,我们这里是在就事论事,而不就事以论人。张方平或许在别的方面为人所敬仰,但在这件事上他堪称正宗腐儒一枚。
张方平在写给赵祯的奏疏里说道:“李元昊自寇边以来已经为害数年且似乎还将继续猖獗下去,然而他虽然攻陷了我们的很多军寨甚至杀了我们很多将士,但他却未能攻占大宋的尺寸之地。反观西夏,因为我们断了他们的岁赐并关闭了边境榷场,这导致西夏国内现在是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如此下去,西夏必定被我们困死。自古以来夷狄得志便猖狂,一旦受困就会乞怜,西夏必然也是如此,只不过李元昊放不下面子不好意思乞怜罢了。我看不如这样,我们不是要在年底举行郊祀大典然后推恩于天下吗?我们不如趁此机会向李元昊示好,这样也就给了李元昊一个台阶下,他到时候肯定就会向我们表示归顺。如此一来,我们也就给他这个恩典,这样全天下就都会知道陛下你的仁德和宽厚,如此实乃天下幸甚。如果李元昊仍然执迷不悟继续挑起战火,那么这不但会激起天下之人的众怒,他自己也终将玩火自焚。这样的话,他李元昊和西夏国也就离死不远了。总之,我们不能跟他一般计较,况且因为战事我们自身也死伤无数且耗费钱粮无数,这样实在是有些不值得。所以,依臣看来,对待戎狄还是以和为贵,攻伐实则两败俱伤。此事还请陛下和两府大臣们慎为!”
赵祯看完不禁大喜称善,直言张方平的这份奏疏深得其心,而且他还把这份奏疏传给宰相吕夷简共赏。向来以强人姿态示人的吕夷简在看完之后也是大喜,说道:“张大人这番高论实乃社稷之福啊!”
更有甚者,此时的永兴军知军范雍属下的一个名叫梁造的官员竟然站了出来,他主动申请去西夏说服李元昊向宋朝服软归顺。
各位,看完这些心中有何感想?
李元昊现在正是猖狂得志之时,他正在享受麟州被他紧紧围困的快感,他正在把宋朝按在地上任意摩擦,可这时候宋朝的官员却在等着他向宋朝服软,甚至是准备主动前来求他向宋朝服软。
李元昊现在把宋朝打得鼻青脸肿,可宋朝却在等着李元昊前来认错悔过,因为他们觉得李元昊终将被宋朝的宽厚仁德所感化——此,何其荒谬!何为腐儒?现在知道了吧?
赵祯和范仲淹的彼此“折磨”,杨偕对当前形势的“高见”,张方平的“高屋建瓴”以及赵祯和吕夷简对他的赞叹,梁造的天真——面对宋朝这一帮君臣在眼下时局当中所展现出来的众生相,夫复何言?
房子着火了,这些人在第一时间没有想着如何灭火,而是在一本正经地分析着火的原因,而是站在大火面前花费很长时间去商讨该如何灭火。杨偕则是在建议干脆这火就不灭了,就让它烧,直到它熄灭为止。张方平则是在等着大火因为羞愧和自责而自动熄灭,梁造更是准备去求大火主动向房主谢罪。可是,说来说去就是没人去灭火!
书生误国,空谈误国,这是我很不情愿说到的两个词。之所以说到了不情愿,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我个人比较敬重的范仲淹以及被很多人所称颂的宋仁宗,但是很遗憾的是,他们的所为其实就是在诠释这两个词,尽管他们可能显得有那么一点的无辜和委屈。然而,赵祯不包括在内,在麟州被围这件事情上,可以说身为皇帝的他表现得极为失职。
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就想问一下仁宗陛下:宋朝既然可以在太原屯驻重兵,可以在黄河的东岸以及黄河以东的各个州府增派守军,那为何就不能把这些人直接派往前线去剿灭横行于麟府两地的西夏军队呢?宋朝人真的就退化到了只知道防守而不知道进攻的地步了吗?还是说,宋朝的文官集团真的就是一群胆小懦弱的废物呢?或者,宋朝此时的国力和军力真的就弱到不能与西夏军队正面交锋的境地了吗?
说到底,原因究竟在哪儿?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此时宋朝在西夏面前的不举?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一点愚见:当整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其主体架构是一群被古之圣贤所教化出来满嘴仁义道德之辈时,你还能指望这些人会有多少的血性和尚武精神吗?儒家思想发展到宋朝这个阶段时,礼这个东西早已被奉为至尊,在经历了由武人主政的五代之后,儒家的传人对礼的尊崇以及对武的排斥、打压和防范近乎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可悲的是,以礼治国和驭民确实没有错,但在战争面前,在凶残和掠夺成性的敌寇面前,在铁拳面前,礼这个东西根本不堪一击,而且还会在自取其辱的同时顷刻间就灰飞烟灭。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战争面前,再强的嘴炮、再好的笔杆子也不过是几口唾沫星子。战争是一个让强者证明自己的机会,是实干家的舞台,是武人们彰显自身价值的竞技场。所以,只会高谈阔论的书生们请走开,嘴炮们请闭嘴,腐儒们请去自家书房闭门造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