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1章 粉墨登场,北宋帝国兴亡史,海历,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继延州之战在三川口诱歼万余宋军后,李元昊接下来对塞门寨和安远寨的两次屠寨行为无异于再又连续抽了宋朝两记大耳光,可宋朝这边却像个木头人一样近乎于完全没有任何反应,李元昊做梦的时候如果想起这些事估计都能直接笑醒。不过,如果李元昊说他自己是此时最幸福最快乐的人,那么有一个人一定会当场跳出来表示反对,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才是那个最快乐最幸福的人,此人便是北宋时期的超级大汉奸——张元。
话说一个自认为满腹经纶且一心想要做大事的人在长久的郁郁不得志之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此人真的是很有本事,那我们就只能祈祷他能够在世事的磨难中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心理和心性都相对健康的人,要么就是祈祷上苍能够让其得偿所愿并成为国之栋梁抑或行业翘楚,否则当这人突然间内心能量爆炸的时候其破坏力是绝对具有超强毁灭性的。这样的人其实无论古今都不乏其人,而张元正是其中之一。
张元这个人本名不祥,出生年月也不详,但他死的那年却是被史书记载得清清楚楚。由于西夏国的史料被蒙古人焚毁以及宋朝这边对其甚是简略和模糊的记载,这就导致张元本人的很多生平之事如今都无可考证,甚至于他是何时投靠的李元昊以及具体又为李元昊做了哪些事也是不详。后世之人对他的记载更是五花八门甚至是相互矛盾,如今有关于他的生平记录有很多都只能确定确有其事而不能确定其时。
张元出生于当时的华州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县),史书记载其“负气倜傥,有纵横才,累举不第,薄游塞上,觇览山川风俗,慨然有志经略,耻于自售,放意诗酒,出语惊人,而边帅皆莫之知,怅无所适。”
简单说,这是一个颇有大才的书生且一心想要求取一个功名,但命运的捉弄却让其屡屡败于科场,而且还总是输在了最后的那一关殿试上,也就是说仁宗陛下跟他好似八字相克。科场不顺之后他开始在宋夏边境一带周游历览且自认为有了一套可经略此地的文韬武略,但此人心高气傲不屑于做那种毛遂自荐之类的事,而陕西当地的那些边关将帅也没有谁把他这个在民间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人当个人物。他甚至连个官府的幕僚都没有混上,于是乎张元也就觉得人生黯淡无光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盼头和意义。
张元乃一介书生且又生逢和平年代,但他既不能科场中第又无法遇见自己的人生伯乐,那么等待他的就只能是就此默默地老死一生。对于一个心中怀有壮丽梦想的理想主义者来说,对于一个迫切希望改变自己人生乃至是家族命运的人来说,这毫无希望的人生无异于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酷刑。
就在张元无比绝望的时候,李元昊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一般在西北大地上徐徐升起,它照亮了张元的双眼和他内心的整个世界。如果能够用自己的一生才华和所学帮助李元昊创立一番霸业,那么他张元此生又有何憾?可是,问题就在于,如果要去帮助李元昊创建霸业就必然要对自己的母国宋朝动刀子。作为一个讲究与信奉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的孔孟弟子,这一关无疑是张元很难过得去的,在黑暗中挣扎苦久的他就这样在自己刚刚看见人生露出一线曙光之后就紧跟着又跌进了另一个痛苦的深渊:要么与宋朝为敌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抱负,要么就此默默地死去。
几番挣扎之后,张元终究还是选择了投奔李元昊。即使如此,当他途经一座项羽庙时仍然触景生情不由得放声痛哭,然后他带着满面的泪水走上了背叛母国的不归路。同样是脱胎换骨,有人变成了天使,有人则变成了魔鬼,很不幸的是张元正好属于后者。当他踏上西夏领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割断了自己与宋朝的一切情感纽带,宋朝从此成了他的敌国,成了他要铁心报复的对象。在他的那颗已经扭曲变态的灵魂深处,他之所以走到这一步都是宋朝以及命运的逼迫,所以他要报复并以宋朝的痛苦和鲜血来成就他的功名和志向。
在后人的文学笔记里,张元是和一个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化名为吴昊的人一起进入了西夏。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见到李元昊并让其对他们二人产生深刻的印象,张元和吴昊在一家酒楼里先是纵情豪饮,然后在一面墙壁上写下了“张元吴昊在此痛饮”的字句。这里面的“元、昊”二字都是李元昊的名讳,他们二人如此胆大妄为很快就引来了李元昊的鹰爪,他们被带到了李元昊的面前接受审问。李元昊问他俩为何要犯他的名讳,他们的回答让李元昊当场震惊:“你连自己姓什么都忘记了,为何还要这么在意自己的名字呢?”
李元昊瞬间愕然!他姓什么?他真的姓李吗?他真的姓赵吗?都不是,他是党项人,他的祖上姓拓跋!就此,张元和吴昊成功地进入了李元昊的法眼,在问明了二人的来意并与其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之后,这二人就此被李元昊招入帐下并成为了座上宾。
有史料声称此二人参与了李元昊建立西夏国的前后整个过程,期间的各种军政号令和改革措施皆是出自于此二人的手笔,但这种说法并不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在西夏建国之后的一系列重要的人事任命中并无此二人的名字,但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张元在公元1041年的宋夏好水川之战爆发时就已经是西夏国的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这三个官职意味着说明了什么就无需在此多言了吧?
不久之后,张元在公元1041年5月更是被李元昊封为了西夏的相国(请注意,是相国,而不是丞相,更不是宰相),他在西夏国内的地位就此仅次于李元昊本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的是,不管张元是否参与了西夏的建国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参与了李元昊时期西夏对宋的整个战争过程,甚至可以说他才是整个宋夏战争时期西夏方面的总指挥。
关于张元,我们暂且言尽于此,而对他,我们也在此无需浪费过多的口舌。需要特别说到的一点是,十多年后,宋朝官方正是在得知张元是因为屡屡在殿试中落榜才转而改投靠李元昊而决定改革殿试制度,具体的改革措施就是,只要你进入了殿试的环节就能稳稳地会被国家录取为公务员。
这里再当一回事后诸葛亮,如果在张元投靠李元昊之前就有了这个政策,那么西夏和宋朝的历史以及整个宋夏战争的结果和过程可能都将被改写。然而,世间之事并没有如果,也无可回头。说来说去,张元虽然在当时的北宋遭到了无数读书人的唾弃和鄙视,但有很多人其实都应该要“感谢”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