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五回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癫,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只有宝玉原本就是没有官职的人,又不念书,代儒知道他家里有事,也不来管他;贾政正忙得不可开交,自然没空去查问他的情况。本以为宝玉能趁着这个机会,天天和姐妹们畅快玩乐,没想到他自从丢了玉之后,整天懒得出门走动,说话也糊里糊涂的。贾母等人出门回来,有人叫他去请安,他就去;没人叫他,他也不动弹。袭人等人心里七上八下的,又不敢去招惹他,怕他生气。每天把茶饭端到他面前,他就吃,不端来,他也不要。袭人看他这模样,不像是在生气,倒像是生病了。袭人抽空跑到潇湘馆告诉紫鹃,说:“二爷现在这样,求姑娘给他开导开导。” 紫鹃虽然马上告诉了黛玉,可黛玉因为想着亲事肯定是自己的了,现在见了宝玉,反而觉得不好意思:“要是他来找我,因为小时候在一起玩,也不好不理他;可要是让我去找他,那可绝对不行。” 所以黛玉不肯过去。袭人又背地里去告诉探春。可探春心里明明知道海棠开得怪异,宝玉丢玉更是奇怪,再加上元妃姐姐去世,料想家道不祥,每天都愁闷不已,哪有心思去劝宝玉。况且兄妹们男女有别,只能过来一两次。宝玉又总是无精打采的,所以探春也不怎么常来了。
宝钗也知道宝玉丢玉的事。薛姨妈那天应下了宝玉的亲事,回去就告诉了宝钗。薛姨妈还说:“虽说你姨妈提了这事儿,可我还没最后应准,想着等你哥哥回来再定。你自己愿意不愿意呢?” 宝钗神色庄重地对母亲说:“妈妈,您这话可就说错了。女孩儿家的终身大事,向来是由父母做主。如今父亲不在了,妈妈您就该拿主意,再不济也该问问哥哥。怎么反倒来问我呢?” 薛姨妈因此更加疼爱宝钗,觉得她虽说从小娇生惯养,可生性贞静懂事。从那以后,在宝钗面前,薛姨妈反而不再提宝玉的事了。宝钗自从听母亲这么一说,自然也不再提 “宝玉” 这两个字。如今虽然听说宝玉丢了玉,心里也很是惊讶疑惑,但不好多问,只能听旁人议论,表现得好像这事跟自己毫无关系。只有薛姨妈打发丫头过来问了好几次消息。她因为自己儿子薛蟠的事忧心忡忡,只盼着哥哥进京,好为薛蟠开脱罪名;又知道元妃已经去世,虽说贾府上下忙乱,但好在凤姐身体好了,能出来料理家事,便也把贾家的事暂且放下了。只是苦了袭人,她在宝玉跟前低声下气地服侍劝慰,可宝玉却像听不懂似的,袭人只能在心里暗暗着急。
过了几天,元妃的灵柩停放在寝庙,贾母等人去送殡了好些日子。谁知道宝玉一天比一天痴呆,不发烧也不觉得疼痛,只是吃饭没胃口,睡觉也不踏实,甚至说话都颠三倒四。袭人、麝月等人越发慌张,多次向凤姐禀报。凤姐不时过来看看,起初还以为宝玉是因为找不到玉在生气,可如今看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只能天天请医生来诊治。煎了好几剂药吃下去,病情不但没减轻,反而加重了。等到问他哪里不舒服,宝玉又说不出来。
直到元妃的丧事办完,贾母惦记着宝玉,亲自到园子里来看望。王夫人也跟着一起来了。袭人等人连忙叫宝玉出去迎接请安。宝玉虽说病着,可每天原本也会起来活动,今天叫他去接贾母,他依旧像往常一样请安,只是袭人在旁边扶着,轻声指点他。贾母见了,便说:“我的儿啊,我还以为你病得怎么样了,所以特意过来看看你。看你现在模样还和以前差不多,我这心可就放下不少了。” 王夫人自然也宽心了些。但宝玉并不回应,只是嘻嘻地笑着。贾母等人进屋坐下,问他话,袭人教一句,他说一句,和往常大不一样,简直就像个傻子。贾母越看越怀疑,便说:“我刚进来的时候,没看出有什么病,可如今仔细瞧瞧,这病可不轻啊,竟像是神魂失散的样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得的这病呢?” 王夫人知道这事瞒不住了,又看看袭人那可怜的模样,只好顺着宝玉之前说的话,把去南安王府听戏时丢玉的事,悄悄地跟贾母说了一遍。她心里也很是彷徨,生怕贾母着急,还说:“现在已经派人在四处寻找了,求签问卦都说要到当铺里找,想必总能找着的。” 贾母听了,急得站起身来,眼泪直流,说道:“这块玉怎么能丢呢!你们也太不懂事了,难道老爷也不管这事吗!” 王夫人知道贾母生气了,连忙叫袭人等人跪下,自己收起神色,低着头回道:“媳妇是怕老太太着急,老爷生气,所以都没敢回禀。” 贾母叹气道:“这可是宝玉的命根子啊。就因为丢了这玉,他才变得这么失魂丧魄的。这还得了!况且这玉满城的人都知道,谁捡了去,能那么容易就叫你们找回来吗!赶紧叫人去请老爷,我要跟他说。” 当时,王夫人、袭人等人吓得连忙哀求道:“老太太您一生气,回头老爷更要发火了。现在宝玉还病着,就交给我们拼了命去找吧。” 贾母说:“你们怕老爷生气,有我呢。” 便叫麝月派人去请老爷,不一会儿,传回话来说:“老爷出去会客了。” 贾母说:“不找他也行。你们就说是我说的,暂且先别责罚下人,我叫贾琏来写个赏格,张贴在之前经过的地方,就说有人捡到玉送来的,情愿送银一万两;要是有人知道谁捡了玉,通风报信帮忙找到的,送银五千两。要是真找到了,可别吝惜银子。这么一找,说不定很快就能找出来。要是只靠咱们家里这几个人找,就是找一辈子,也找不着。” 王夫人也不敢多说什么。贾母传话给贾琏,让他赶紧去办。贾母又吩咐人:“把宝玉日常用的东西都搬到我那儿去,只派袭人、秋纹跟着过来,其余的人仍旧留在园子里看屋子。” 宝玉听了,始终不说话,只是傻笑。
贾母便拉着宝玉起身,袭人等人搀扶着他们出了园子。回到自己房中,贾母让王夫人坐下,看着人收拾里间屋子安置宝玉,然后对王夫人说:“你知道我的意思吗?我是觉得园子里人少,怡红院里的花树忽枯萎忽开放,有些奇怪。之前靠着那块玉能辟邪,如今玉丢了,我怕邪气容易侵入,所以把他带过来和我一块儿住。这几天先别让他出去,大夫来了就在这儿看病。” 王夫人听了,连忙接口说:“老太太想得自然周到。如今宝玉跟着老太太住,老太太福气大,什么邪祟都能压住。” 贾母说:“什么福气,不过是我屋里干净些,经卷也多,都可以念念,定定心神。你问问宝玉,他觉得好不好?” 那宝玉见问,只是笑。袭人叫他说 “好”,宝玉也就跟着说 “好”。王夫人见这情形,忍不住落下泪来,在贾母这儿,又不敢出声。贾母知道王夫人着急,便说:“你回去吧,这儿有我来照顾他。晚上老爷回来,告诉他不必来见我,也不许跟他提起这事。” 王夫人走后,贾母叫鸳鸯找些安神定魄的药,按照药方给宝玉吃了。暂且不提。
再说贾政当晚回家,在车里听到路上有人说:“人要发财,有时候也挺容易的。” 另一个人问:“怎么这么说?” 这人又说:“今天听说荣府里丢了什么哥儿的玉,都贴上招帖儿了,上头写着玉的大小、式样、颜色,还说有人捡了送去,就给一万两银子;送信的还给五千两呢。” 贾政虽然没听得特别真切,但心里很是诧异,急忙赶回府里,便叫门上的人问起这事。门上的人回禀道:“奴才之前也不知道,今儿晌午琏二爷传出老太太的话,叫人去贴帖儿,这才知道的。” 贾政叹了口气说:“家道该衰啊,偏偏生了这么个孽障!他刚出生的时候,满街都是谣言,隔了十几年,好不容易好了些,这会儿又大张旗鼓地找玉,像什么话!” 说着,急忙走进里面去问王夫人。王夫人便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告诉了他。贾政知道这是老太太的主意,又不敢违抗,只能抱怨王夫人几句。然后又走出来,叫人瞒着老太太,背地里把这个帖儿揭下来。可谁知道,早有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把帖儿揭走了。
过了些时候,竟然有人来到荣府门口,声称是来送玉的。家里的人听了,高兴得不得了,便说:“拿来吧,我给你去回禀。” 那人便从怀里掏出赏格,指给门上的人看,说:“这不是你们府上的帖子吗,上面写明了送玉来的给银一万两。二太爷,你们这会儿看我穷,等我得了银子,可就是个财主了。别这么爱答不理的。” 门上的人听他说话口气强硬,便说:“你好歹让我瞧一瞧,我好给你去回禀。” 那人一开始不肯,后来听人说得在理,便掏出那块玉,托在手掌上晃了晃,说:“这是不是?” 众家人原本都在外面当差,只听说过有玉,却不常见,今天才第一次见到玉的模样。急忙跑到里头,像抢着报喜似的。那天贾政、贾赦出门了,只有贾琏在家。众人回明了情况,贾琏还仔细问是不是真的。门上的人说:“亲眼看见了,可他就是不给奴才,非要见主子,一手交银,一手交玉。” 贾琏听了,也挺高兴,急忙去禀知王夫人,接着又回明了贾母。把个袭人高兴得合起双手念佛。贾母毫不犹豫,连连说道:“快叫贾琏请那人到书房里坐下,把玉取来看看,要是真的,马上送银子。” 贾琏依照吩咐,请那人进来,把他当客人招待,好言好语地说:“要借这玉送到里头给主子看看,等本人确认了,谢银一分不少。” 那人这才把一个红绸子包儿递过去。贾琏打开一看,可不就是那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吗。贾琏平日里原本不太留意这些,今天倒要仔细瞧瞧,看了半天,上面的字也仿佛能认出来,什么 “除邪祟” 之类的字。贾琏看了,高兴得不行,便叫家人伺候着,急忙把玉送去给贾母、王夫人辨认。
这一下,惊动了全家的人,都等着争着要看。凤姐见贾琏进来,便劈手把玉夺过去,没敢先看,直接送到贾母手里。贾琏笑着说:“你就这么点事儿,也不让我立个功。” 贾母打开一看,只见那玉比先前昏暗了许多。一边擦拭,鸳鸯拿来眼镜戴上一瞧,说:“奇怪,这块玉看着倒像是真的,可怎么以前的宝光都没了呢?” 王夫人看了一会儿,也认不出来,便叫凤姐过来看。凤姐看了说:“模样倒挺像,只是颜色不太对劲。不如叫宝兄弟自己看看,他一看就知道了。” 袭人在旁边看着,也觉得未必是原来那块,只是盼着是真的,心里太急切,也不敢说不像。凤姐于是从贾母手中接过玉,和袭人一起拿给宝玉看。这时宝玉刚睡醒。凤姐告诉他:“你的玉找到了。” 宝玉睡眼惺忪,接过玉看都没看,就往地上一扔,说:“你们又来哄我了。” 说着只是冷笑。凤姐连忙把玉拾起来,说:“这可怪了,你都没瞧,怎么就知道是假的呢?” 宝玉也不回答,只管笑。王夫人也走进屋里,见他这样,便说:“这就不用说了。他那块玉原本就是从娘胎里带来的稀罕玩意儿,他自然心里有数。想来这个肯定是有人见了帖儿,照着样子做的。”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贾琏在外间屋里听到这话,便说:“既然是假的,快拿来给我,我去问问他,他竟敢拿这种事来糊弄人。” 贾母喝住他说:“贾琏,把玉还给他,让他走吧。他也是穷得没办法了,所以见我们家出了这事儿,就想赚几个钱。如今白白花了钱做了这么个东西,又被咱们认出来了。依我看,别为难他,把玉还他,就说不是我们的,再赏他几两银子。外头的人知道了,才肯一有消息就送来。要是为难了这一个人,以后就算有真的,人家也不敢拿来了。” 贾琏答应着出去了。那人还在外面等着,等了半天不见人来,正在心里发虚,只见贾琏气呼呼地走出来了。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