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微笑的鱼A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55章 享章怀太子庙乐章之四《送文舞迎武舞》,夜读全唐诗,A微笑的鱼A,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译文
手持羽龠的文舞以崇尚文治之礼结束,挥舞干戚的武舞即将开始。文舞和武舞的使用与舍弃向来都有其原因和意趣,武舞以壮志宣扬威力,祈愿天下太平。
在华夏历史的悠悠岁月中,祭祀,作为一项承载着民族信仰、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的重要仪式,始终散发着独特而庄重的光芒。这首诞生于唐代、作者佚名的《郊庙歌辞·享章怀太子庙乐章·送文舞迎武舞》,宛如一幅古老的画卷,徐徐展开,为我们呈现出祭祀仪式中一个关键且充满深意的环节——送文舞与迎武舞,带领我们穿越千年,领略唐代祭祀文化那深厚的底蕴与肃穆的氛围。
首联:文礼之终,文化尊崇
“羽龠崇文礼以毕”,诗歌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文化气息与庄重氛围的祭祀场景。“羽龠崇文”,“羽”指羽毛,“龠”是一种像笛的古代乐器,在古代祭祀或宴飨的盛大场合中,舞者们手持羽龠翩翩起舞,那轻盈的舞姿、悠扬的乐声,无不彰显着文化与礼仪的独特魅力。“崇文”二字,更是直接点明了对文化的尊崇之意,在古代社会,文化被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核心。通过羽龠之舞,人们表达着对文化的敬仰与传承的决心,将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
“礼以毕”,短短三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庄重与严谨。它表明这场以尊崇文化为主题的文舞之礼已经圆满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都严格遵循着既定的礼仪规范,容不得半点差错。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文化礼仪的敬畏之心,更象征着文化传承的庄重与神圣,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文化的传承是一场严肃而神圣的使命,必须以最庄重的态度去对待。
颔联:武事之始,武力护安
“干戚奋武事将行”,笔锋一转,从文化的柔美过渡到武力的刚强。“干戚奋武”,“干”是盾牌,“戚”是大斧,这些古代的兵器,在祭祀的特定情境下,不再仅仅是杀戮的工具,而是象征着武力与威严。当舞者们手持干戚,挥舞出刚劲有力的舞姿时,仿佛重现了古代将士们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英勇场景。这里强调了武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在确保文化礼仪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武力同样是维护国家和平、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事将行”,预示着武事即将开启,就像一场蓄势待发的战斗,充满了力量与决心。这不仅象征着武力的准备与行动,更体现了古人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对和平的扞卫。在那个时代,国家的繁荣与稳定离不开强大的武力保障,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抵御外敌入侵,保护百姓安居乐业,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颈联:文武权衡,合理运用
“用舍繇来其有致”,此联深入探讨了文化与武力的关系,展现出古人对二者合理运用的深刻思考。“用舍繇来”,“用舍”即使用或舍弃,对于文化与武力,何时该用,何时该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由来已久且有着深刻的道理。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它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传承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武力,则是国家的保障,在关键时刻,它能挺身而出,扞卫国家的尊严与领土完整。
“其有致”,表示这种对文化与武力的合理运用是有章可循、有品味、有水平的。古人深知,文化与武力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合理地运用二者,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和平时期,大力发展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国民素质;在面临危机时,果断运用武力,保家卫国,维护和平。这种对文武之道的精准把握,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文化与武力的尊重。
尾联:壮志宏愿,太平祈盼
“壮志宣威乐太平”,诗歌的最后一联,将情感升华到对国家繁荣与稳定的美好期许。“壮志宣威”,“壮志”代表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里既包含了传承文化的使命感,也包含了扞卫国家的责任感。通过文化与武力的有机结合,宣扬国家的威严,向世界展示国家的强大实力和坚定信念。
“乐太平”,则是人们内心最质朴的愿望,享受和平,是每一个人的期盼,也是国家繁荣的象征。当文化繁荣、武力强大时,国家便能实现长治久安,百姓便能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这句诗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繁荣与稳定的期望,更体现了祭祀仪式的深层意义——通过祭祀,缅怀先辈,传承文化,凝聚力量,共同追求国家的和平与发展,使整首诗充满了庄重与虔诚的情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