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微笑的鱼A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41章 让皇帝庙乐章之三《迎俎》,夜读全唐诗,A微笑的鱼A,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归胙:古代祭祀后,将祭肉分给众人,这里指祭祀完毕。
? 既戒而平:已经具备了庄重的仪式而又平和。戒,具备。
译文
祭祀时献上盛在俎上的牲体,礼仪与盛放谷物的祭器相配合。
效仿周公在洛邑以天子之礼祭祀文王,使用鲁国祭祀时用的纯色牲畜。
捧持和撤去祭祀用品都恭敬有加,击打乐器和谐共鸣。
接受福佑祭祀完毕,仪式庄重而又平和。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祭祀活动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祖先的追思与缅怀,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唐代李舒创作的《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迎俎》,作为一首祭祀乐章,以其简洁却庄重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盛大而庄严的祭祀场景,引领我们穿越千年时光,深入领略唐代祭祀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人们对祖先的深厚敬意。
首联:祭祀盛景,礼仪周备
“祀盛体荐,礼协粢盛”,诗的开篇,便以磅礴的气势展现出祭祀场面的盛大与隆重。“祀盛体荐”,一个“盛”字,将祭祀的规模宏大、仪式丰富、参与人数众多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出来,让人仿佛能看到祭祀现场香烟袅袅、人头攒动的热闹画面。而“体荐”二字,更是将祭祀时人们的恭敬与虔诚展露无遗。在古代祭祀中,“体荐”指将牺牲的肢体完整地进献,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祭祀仪式的高度重视,更蕴含着对祖先的尊崇之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后人对先辈的深深敬意。
“礼协粢盛”进一步阐述了祭祀的严谨与完备。“礼协”表明整个祭祀过程严格遵循着既定的礼仪规范,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流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彰显出唐代对传统祭祀礼仪的尊重与传承。“粢盛”指祭祀用的谷物,这些谷物经过精心挑选、准备,颗粒饱满、色泽鲜亮,代表着丰收与富足。充足的谷物祭品,不仅是对祖先的物质供奉,更象征着子孙后代对祖先的感恩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体现了祭祀仪式的庄重和严谨,让人感受到祭祀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颔联:溯源周鲁,尊崇纯牲
“方周假庙,用鲁纯牲”,此联将祭祀的文化渊源追溯到周代和鲁国,进一步深化了祭祀仪式的庄重与神圣。“方周假庙”,“方”有比拟、仿效之意,“假庙”即借庙祭祀。在这里,诗人强调此次祭祀是在仿照周代的庙宇规制和祭祀礼仪进行,周代作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奠基时期,其祭祀礼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代表着正统与规范。遵循周代的祭祀传统,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祖先智慧和精神的传承,使祭祀活动承载着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
“用鲁纯牲”,则着重突出了祭品的讲究与纯洁。鲁国,作为周礼的忠实传承者,在祭祀方面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纯牲”指纯色的牲畜,在古代祭祀中,纯色牲畜被视为纯洁和高贵的象征,它们的选用体现了对祖先的高度敬意和对祭祀仪式的虔诚之心。使用鲁国的纯牲作为祭品,不仅保证了祭祀的庄重性,更赋予了祭祀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让人们在祭祀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祖先的威严与神圣,以及祭祀仪式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颈联:虔诚举止,和鸣乐章
“捧彻祗敬,击拊和鸣”,诗人将镜头聚焦到祭祀现场的人员和音乐,生动地展现出祭祀过程中的虔诚与庄重。“捧彻祗敬”,描绘了祭祀人员在祭祀过程中,恭敬地捧着祭品,小心翼翼地进行摆放和撤换的场景。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敬畏之心,眼神中透露出对祖先的深深敬意,举手投足间都展现出对祭祀仪式的高度重视。这种对祭祀仪式的尊重和敬畏,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祭祀文化的虔诚态度。
“击拊和鸣”则从音乐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了祭祀的庄严肃穆氛围。“击拊”指击鼓和拊这种打击乐器的演奏,在祭祀现场,鼓和拊的声音相互呼应、和谐共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节奏。这种音乐不仅为祭祀仪式增添了一份庄重感,更能够调动人们的情绪,让参与者沉浸在一种肃穆而神圣的氛围之中。和谐的音乐,仿佛是人与祖先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着子孙后代对祖先的思念与敬意,增强了祭祀的仪式感,使整个祭祀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尾联:受福归安,祭祀圆满
“受厘归胙,既戒而平”,诗歌的最后一联,描绘了祭祀结束后的场景,也表达了人们对祭祀结果的美好期许。“受厘归胙”,“厘”指神灵的庇佑和赐福,“胙”指祭祀用的肉。祭祀结束后,人们相信自己接受了神灵的庇佑,带着这份祝福,将祭祀用的肉带回家中。这一行为不仅象征着祖先的恩泽惠及子孙后代,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接受了神灵的庇佑,人们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感恩,仿佛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既戒而平”,则表达了祭祀结束后,人们的心境归于平静。在祭祀过程中,人们心怀敬畏,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祖先的缅怀和祈福之中。而当祭祀结束,人们在接受了神灵的庇佑后,带着这份敬畏和感恩,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此时,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安宁,因为他们相信,祖先的神灵会一直护佑着他们,让他们在生活中平安顺遂。这种从敬畏到平静的心境转变,体现了祭祀仪式的圆满结束,也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