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没有硝烟的围剿
爱跳的小袋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5章 没有硝烟的围剿,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爱跳的小袋鼠,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0月17日清晨,大夏时间凌晨三点,《华尔街日报》一篇署名深度报道在全球发布:
《隐形技术军团:中国地方政权与半导体企业之间的新关系模型》
副标题赫然写道:
“以星城市中微公司为例,看地方政府如何重塑产业路径,绕开既有监管体系,在灰色带中成长出令人不安的科技力量。”
文章开篇便点名中微,指其资本路径“完全封闭”,融资结构“去美元化异常彻底”,还“拒绝接受任何跨国审计”,并在结尾警告:
“这种结构,既不像企业,也不像政府,而像是一种新型的战略实体。”
短短十二小时,这篇报道被路透社、金融时报、《南华早报》跟进转载,华尔街大型基金研究机构纷纷发布风险警示。
国际媒体用了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词——“科技隐军”。
而李一凡,毫无疑问,成了这支“隐军”的代言人。
下午一点,星城市金融管理局。
李峰面色凝重地坐在办公室,身前摆着四份报表——三份是银行授信动态,一份是金管局监测系统出具的“企业风险预警等级评估清单”。
他手指点在清单第三行:“中微科技有限公司”。
红色标记,备注为:“国际政治风险介入评级:中-高”。
“这不是我改的,是系统自动评级。”他看向对面坐着的组织系统联络员,语气生硬。
联络员答道:“我们没质疑系统,我们只是觉得……这种时候,有些权限,应该上收。”
“你说清楚。”李峰眼神一寒。
对方看着他,平静地说:“财政、产投、兴泰三方的联合投委会机制,现在是否还适合由一个地市市委书记主导?”
李峰沉默。
这一句话,意味极大。
不仅是否定了李一凡对产业的统筹权,更是试图剥夺“星城市模式”的合法性。把一个成功实践,重新打回“改革偏差”的标签上。
李峰抬起头,冷冷回敬:
“如果不是他现在压着,你觉得这份评级还能只停在‘中-高’?”
“没人能替他抗这场舆论攻势。”
联络员摇了摇头,起身离去。
留下李峰独坐窗前,心情难明。
他一直警惕李一凡势力的外溢,但此刻,面对真正的外部压力时,他也不得不承认——这条战线上,李一凡是他们唯一的屏障。
星城市委会议室,灯火通明。
这不是例行会议,而是一场紧急行动部署会。
林晓峰、赵维康、刘向力、李志强、林熙然、张志强、彭学文……星城市最关键的财金、产业、外事、宣传、高新区、经信系统全部到场。
而坐在主位的,是李一凡,面前只摆着一份文件:《国际舆论围剿事件应对指引》。
他开口第一句话,就震住全场:
“这不是一场误解,也不是一场宣传事故。”
“这是一次围剿。”
他站起身,将那张文件拍在桌面上:
“你们以为他们盯的是中微?不——他们盯的是‘我们这种模式’。”
“封闭资金、垂直统筹、区域创新主导、党政一体推动——他们怕的,是这种发展模型失控复制。”
他扫视一圈,语气低却凌厉:
“今天是中微,明天就会是隆基、宁德时代、甚至是你们在高新区孵化出来的新一代碳材料企业。”
“你们以为你们不显眼?你们是整个国家当下唯一被验证过的产业战法。”
“他们怕的,不是科技,是制度背后的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