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末那识
一缕喧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5章 末那识,一本不正经的修仙感悟,一缕喧嚣,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以佛学文化讲,众生若想修行,必须破开前六识,而后,将第七识的我执转化。
对,你没听错,第七识依然有我执的存在。
需要把第七识,转化为平等性智,破我执,证悟众生与万法平等性。
这里所谓的破我执,寓意为,破处二元对立思维心之后的执。
或者可以叫,高纬度我执,在无维度之前的我执。我们不去划分维度了,太过麻烦,常人认知中的一切维度,皆在其中。
第七识中的我执,需要达到无我之境,才可破除。
小乘圣者,阿罗汉断除我执时,常把第七识转为清净。
也就是自心清净果位。自我自在感,自我清净,获得自心自在。
境界这里,也同样不讲了。讲纯干货。
若前六识是镜子上的尘,那么第七识之我执,便是更深一层之尘。
这层不破之时,人无法做到真实无我。但,却能得自心常清净,不受前六识影响。
这就是世人所谓的,我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等等都是假的。而后不再被前六识所触动,能够常在六识之外。其中最大难点在于,持续如此。
大多数人修出这个,很难持续,一不注意就会时常掉进去。
即便不掉进去,未修出无我真意,也会痴在清净上。对很多事情开始感觉无趣,不愿与人过多接触纠缠。
再上一层,我就不照世间那般说了,又这境界那境界,太麻烦。直接迈步到无我。
就是不为我,不为自我。
这个不为自我,不是说让你们不知道好赖,不吃饭啦,都给人家了。自己为难自己,然后对别人如何。都不是哈,别误解。
你得该吃饭吃饭,该干嘛干嘛,而心上,犹如菩萨。如菩萨般慈悲,如菩萨般智慧,如菩萨般行为。这个如,是说真的做到这般。
而这个菩萨,也不是傻菩萨。该扬善时扬善,该惩恶时惩恶。惩恶不是为了惩恶,而是为了扬善而惩恶。莫执着在善上,有些时候,有些事儿,看似冷血无情,实则大善。这需要拥有能看清本质的心,才能做到。
你就记住了,跟着为师修行,只能越修越聪明,傻了吧唧这事儿,跟你不沾边。
为师愿意做点什么看似傻傻的事情,那是为师自己的事情,跟你们不沾边。
当将第七识细微处的我执,是解脱上的主要障碍之一。需要深观,又修,再行,才能断除。
目前为止,世间能见稍有修行者,都卡在了深层我执之上,并且自己不知。
还有一些没有修出来的,以为自己修出来了,也是第七识的作用,给卡第六识上了。
第六识,与第七识,还有第八识,是互通的。第七识作为中转站,纽带作用。
为师将第六识无限次破碎后,将其与第七识融合,而后又直接将第七识与第八识进行揉捏。混作一团。
既,我又有更高层次上的分别为用,又有无分别为用。超于小我之后的用。
所以可做到,睁着眼睛,影响自己的潜意识跟着变动。
佛学上有人将修行定在了第八识为最终,也有人提出了第九识,以第九识为终。
第九识在佛学中称为庵摩罗识,又名白净识、真如、空如来藏。是超越前八识染污的纯粹觉性,代表未变现万法前的本然状态。
也有人提出第十识的概念。第十识并非传统佛经明确提出的概念,而是后世为方便理解设的比喻性说法,实指第九识经历无明变现万法—回归真心后的圆满佛果状态。
第九识?叫原始佛性指未起用状态。
第十识?名究竟佛果,说的是经历幻法后觉悟的同一本体。
性启用,这个人的一切就都是本能下的人了。
一种自然而然之状态,将一切化为本能之态。有思想,并不需要去思考。
有点像AI,但不是AI,有情有义有思想。有点像常人,却又不是,因为不需要思考就可做出行为行动。”
“师父您现在不就是这状态嘛。”
“差不多吧,但为师还没修到极致,思维偶尔会偷偷下凡溜达溜达。我并不执着这些,只是喜欢,并且是在玩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