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晓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04章 阿德勒心理学,问题行为五阶段,职场小聪明,翟晓鹰,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t教育者可能失去同理心,开始“标签化”。
干预建议:
?\t尽量不中断关系,不“还击”;
?\t表达理解其痛苦,但不接受报复行为;
?\t帮助其恢复尊严,感受到被理解与接纳。
?
第四阶段:自我放弃(display of Inadequacy)
特征:
?\t表现为放弃努力、冷漠、学业或行为退缩;
?\t常说“我不行”、“没用”、“反正我也学不会”;
?\t信念是:“我没希望了,我最好不要再尝试”。
心理动因:
?\t经历了长时间失败或被否定;
?\t自我价值体系彻底崩溃,不再渴望归属。
家庭或教师反应:
?\t无奈、同情、沮丧,甚至不再期望其改善;
?\t有时也会误以为是“懒惰”或“冷漠”。
干预建议:
?\t绝不嘲笑其表现;
?\t强调微小的进步,重建信心;
?\t创设“可成功的情境”,一步步恢复其能力感。
?
第五阶段:隐藏性操控(destructive control \/ hidden Goals)
(部分版本或流派中认为四阶段足够,第五阶段是深入解释层)
特征:
?\t个体并不直接表现问题行为,而是通过操控关系、情绪勒索等方式控制他人;
?\t比如:扮演“可怜人”、“牺牲者”,让他人内疚,从而控制关系;
?\t这类行为非常隐蔽,难以被识别。
心理动因:
?\t极度缺乏归属感,误以为“操控别人”是获得存在感的唯一手段;
?\t多见于成长环境中长期得不到平等尊重的人。
干预建议:
?\t用温和但坚定的方式设置界限;
?\t帮助其看到合作比操控更有力;
?\t鼓励其表达真实情感,而非操作他人情绪。
?
阿德勒问题行为五阶段的核心目的:
阿德勒并不将问题行为看作“坏”,而是“误导的努力”(misguided attempt),即:个体在错误认知下,依然试图满足其心理需求(归属、重要、价值感)。他的治疗目标不是惩罚行为,而是纠正背后的信念,帮助个体以建设性方式满足心理需要。
?
结语:理解是改变的起点
阿德勒的理论提醒我们:每个问题行为都是在说话,它告诉我们:
?\t孩子\/成人感受不到归属了;
?\t他们正在用错误的方式努力引起重视、寻求控制或发泄痛苦。
如果我们能用“看见人”的眼光,而不是“控制行为”的角度去回应,就能真正帮助他们从问题中走出来,重建信任与归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