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诗礼之间的美学对话:子夏问诗的文明阐释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0章 诗礼之间的美学对话:子夏问诗的文明阐释,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其乐自得,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一、青铜礼乐中的审美觉醒:诗经时代的美学基因
在陕西出土的西周 “何尊” 铭文中,“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的记载,不仅是政治宣言,更是审美自觉的萌芽。周代贵族通过 “郁郁乎文哉” 的礼乐制度,将青铜鼎彝的庄重、宗庙乐舞的典雅、《诗经》歌辞的优美,熔铸为 “文质彬彬” 的文明范式。子夏与孔子的对话,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展开 —— 当 “巧笑倩兮” 的鲜活意象遇上 “绘事后素” 的理性思辨,一场关于美与礼的哲学对话就此开启。
(一)《诗经》中的身体美学
《卫风?硕人》对庄姜之美的描绘,堪称中国古代身体美学的典范:“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这种对身体各部位的细致摹写,并非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通过 “比德” 手法,将身体之美与道德之善关联。在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雕像中,女性形象身着华服,佩戴玉饰,姿态端庄,印证了商代以降对 “形美” 与 “德美” 统一的追求。
(二)礼乐仪式的审美维度
周代射礼中,“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 的要求,将身体动作升华为审美对象。《礼记?乐记》记载:“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的秩序感与乐的和谐感,共同构成了周代贵族的审美体验。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乐舞场景中,舞者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动作与音律完美契合,展现了 “礼” 的规范性与 “乐” 的愉悦性的统一。
(三)骨器雕刻中的身体叙事
在山西峙峪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骨雕人像,虽仅 3 厘米高,却以简练线条刻画出 “凸腹、隆胸” 的女性特征,展现出原始人类对身体曲线的关注。这种对 “形美” 的本能追求,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神人面像中演变为 “圆目、勾鼻、露齿笑” 的程式化表达,为《诗经》“巧笑倩兮” 的美学意象埋下万年伏笔。
(四)《诗经》传播的物质载体
周代 “诗乐一体” 的传播方式,依赖于甲骨、青铜、简牍等物质载体。陕西出土的西周 “兮甲盘” 铭文记载:“王命甲政(征)司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 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 证明《诗经?小雅》的部分篇章曾作为政治文书随青铜器流传,这种 “以器载诗” 的传播模式,使审美体验与政治仪式紧密结合。
(五)乐舞仪式的身体现象学
周代乐舞对身体的规训,暗合现代现象学的 “具身认知” 理论。《礼记?玉藻》规定:“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如也。” 舞者需通过 “行不举足,车轮曳踵” 的步态,实现身体与礼器的现象学统一。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舞俑,呈现 “折腰出胯” 的典型楚舞姿态,其 “S” 形曲线与《诗经?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的动态描写相互印证,揭示出身体动作如何通过仪式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形式。
(六)甲骨文中的 “美” 字考释
殷墟甲骨文中,“美” 字作 “” 形(《甲骨文编》第 1142 号),上为 “羊”,下为 “大”(人形),展现原始图腾崇拜中 “羊人合一” 的审美意识。这种将动物神性与人体结合的造字逻辑,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 “羊首人身像” 中具象化,印证了《诗经》“巧笑” 美学的深层文化基因 —— 美,起源于人类对生命神性的敬畏与模仿。
二、孔子的美学革命:从 “形美” 到 “德美” 的范式转换
子夏引用的诗句,描绘的是女子施粉黛于素面的妆容之美,而孔子以 “绘事后素” 回应,完成了对美的本质的哲学重构 —— 将美从外在的装饰性,转向内在的本真性,为中国美学奠定了 “重质轻文” 的价值取向。
(一)“绘事后素” 的现象学阐释
从现象学角度看,“绘事”(绘画)与 “素”(白底)的关系,揭示了美产生的结构性条件。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 “真理的自行置入”,而孔子的 “绘事后素” 早已洞察:美的呈现,需以本真的存在为基底。就像希腊帕特农神庙的浮雕,其精美雕刻需以纯白大理石为载体,中国书法的笔墨之美,亦依赖于宣纸的素白质地。
(二)“礼后乎” 的伦理跃升
子夏由 “绘事后素” 推导出 “礼后乎”,是美学向伦理学的创造性转化。在周代礼制中,“礼” 常被视为外在规范,如《周礼?春官》对祭器形制的繁琐规定,而子夏的洞见在于:“礼” 如同 “绘事”,需以内在的道德情感(如 “仁”)为 “素地”。这种 “以仁为礼本” 的思想,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的论述中得到深化,形成儒家 “情感本体论” 的美学根基。
(三)比较美学视野下的 “素”
与孔子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 “最美的猴子与人类相比也是丑的”,强调美的相对性;而孔子的 “素” 则指向美的绝对性 —— 即本真状态的普遍价值。这种差异在艺术实践中表现为:古希腊雕塑追求 “理想化的人体美”(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中国先秦艺术则注重 “以形写神”(如战国曾侯乙墓的青铜建鼓座,以群龙纠结表现动态神韵)。
(四)出土文献中的 “礼后” 新证
郭店楚简《语丛一》记载:“《诗》,所以会古今之诗也者;《礼》,交之行述也。” 将《诗》视为情感的集合,《礼》视为情感的实践,印证了 “礼后乎” 的逻辑链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第 29 简评《关雎》“以色喻于礼”,进一步说明孔子学派主张以情感为基础建构礼制,与子夏的 “礼后” 之悟形成文献互证。
(五)礼器铭文的美学思想史
西周 “德方鼎” 铭文 “唯德动天,无远弗届”,将 “德” 与 “天” 并置,为孔子 “绘事后素” 的伦理美学奠定宇宙论基础。这种 “以德配天” 的思想,在《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的吟唱中升华为美学命题,使 “素” 不仅是物质基底,更成为道德本体的象征,与古希腊 “美善统一”(kalokagathia)形成跨文明的伦理美学共鸣。
(六)古希腊 “卡里斯玛” 与周代 “威仪” 的比较
孔子强调的 “君子不重则不威”,与马克斯?韦伯提出的 “卡里斯玛”(charisma)存在美学共性:周代贵族通过 “正衣冠、尊瞻视” 的身体实践(《论语?尧曰》),将 “礼” 转化为具有神圣性的审美符号;古希腊城邦公民则通过体操训练塑造 “健美的身体”(kalos soma),使身体成为城邦伦理的美学载体。两者差异在于:前者重 “文质彬彬” 的综合修养,后者重 “身体政治” 的视觉呈现。
三、诗礼互动的历史回响:从先秦到明清的美学嬗变
子夏与孔子的对话,如同一粒美学种子,在不同时代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多样的形态。从汉代诗学的 “美刺” 理论到宋代文人的 “平淡” 美学,从明清小说的 “情礼之辨” 到现代美学的 “本体论” 转向,诗与礼的互动始终是中国美学的核心命题。
(一)汉唐:经学化的诗礼诠释
汉代《毛诗序》将 “巧笑倩兮” 解释为 “刺卫庄公宠嬖失序”,将审美意象强行纳入伦理教化框架,体现了 “诗为礼用” 的经学思维。这种诠释在河南洛阳出土的东汉《诗经》画像石中直观呈现:“硕人” 图像旁刻有 “礼义之邦” 的榜题,将身体美学与礼制宣传结合。与之相对,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提出 “饰面者皆欲为好,而运目者希”,强调美的自主性,开启了美学对礼制束缚的反抗。
(二)宋明:理学化的美学建构
程朱理学将 “绘事后素” 诠释为 “天理” 与 “人欲” 的关系,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素,粉地,画之质也;绘事,彩色,画之文也。” 将 “素” 等同于 “天理”,“绘事” 等同于 “人欲”,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这种美学观在宋代瓷器中具象化:汝窑的天青色釉,摒弃繁复装饰,追求 “雨过天青云破处” 的素净之美,暗合 “绘事后素” 的哲学意境。
王阳明的心学则赋予 “素” 以主体能动性,提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传习录》中,他以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阐释美与心的关系,将 “素” 从客观基底转化为主体的 “良知”,为明清文人画的 “写意” 美学开辟了道路。
(三)清代:朴学与美学的交融
清代朴学家对 “绘事后素” 的考据,揭开了其工艺学背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素,白致缯也。绘事后素,谓先以素为质,后施五采。” 结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可知周代 “素” 不仅指白色,更指精细的丝织品,绘事需在这样的质地上进行,引申为 “礼以情为质” 的美学命题。这种考据与义理结合的研究,在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 的论断中达到美学自觉。
(四)魏晋玄学的美学突破
魏晋时期的 “越名教而任自然” 思潮,赋予 “素” 以新的哲学内涵。顾恺之 “迁想妙得” 的绘画理论,主张在 “素绢” 上通过 “传神阿堵” 超越形似,达到 “气韵生动” 的境界,这与王弼 “以无为本” 的玄学思想相通,实现了 “绘事后素” 从伦理到美学的本体论提升。
(五)明清小说的情礼博弈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中,黛玉以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咏白海棠,既写其 “素” 之形,又赋其 “洁” 之德,暗合 “绘事后素” 的美学逻辑。而晴雯撕扇的情节(第三十一回),以 “千金难买一笑” 解构礼教束缚,展现 “礼” 与 “情” 的张力,呼应子夏 “礼后乎” 的现代性启蒙。
(六)辽金元的草原美学冲击
辽代契丹族的 “髡发垂肩” 发式,打破了汉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的礼制束缚,其墓室壁画中 “胡服骑射” 的女性形象,以 “素面赭颊”(不施粉黛)的妆容展现草原民族对 “素” 的独特诠释。这种 “以素为美” 的审美取向,与金代女真族 “辫发垂肩,系以色丝” 的发饰传统结合,形成对中原 “绘事” 美学的结构性挑战,最终在元曲 “天然海棠颜色” 的唱词中实现民族美学的融合。
(七)晚明天主教的美学对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