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科学问世,大明翻开崭新的一页
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五十六章 科学问世,大明翻开崭新的一页,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姜阿山小树,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科学问世,大明翻开崭新的一页!
科学?</p>
下方的众多国子监监生,包括祭酒,教习等人,皆是一脸茫然。</p>
科学是什么?</p>
他们的一大抄。</p>
编教材嘛,其实也一样。</p>
这里查点资料,那里抄一点,一本教材就编出来了。</p>
可这里是大明,他不仅查阅不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料,甚至身旁连一个能与之讨论,帮助他发现缺陷和漏洞的人都没有。</p>
仅凭借零散的记忆,将曾经学过,现在已经归还给老师的知识,全部整理一遍,再编写成知识系统齐备完整的教材,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
反复思考之后,朱允熥觉得,与其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不如将“科学”的思想带入大明。</p>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p>
让天下学子得到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从而使其中一部分人跟着踏入科学的世界。</p>
欧洲能诞生牛顿这样的人物,大明也一定可以!</p>
所需要做的,只是解放学子们的思想,帮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p>
在此之前,朱允熥已经做了许多铺垫,时机已接近成熟,今日便是点燃这把火的关键时刻。</p>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p>
为了让监生们能更好的听懂,他直接引进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观念。</p>
事实上,这也是历史上清末洋务运动时对“科学”通行的说法。</p>
格物即穷究事物的道理,从这一点说,与科学确实是相通的。</p>
问题是,千百年来,儒家学者都将格物往人文哲学上引,而不是从往自然科学上面发展。</p>
即用自然现象为自己的观点背书,而不是去分析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p>
一听到“格物”两个字,台下众人果然一个个尽皆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p>
毕竟,程朱理学同样强调格物致知,他们自然熟悉无比。</p>
只是不知道,太孙殿下的“科学”,与程朱理学,又有何不同?</p>
朱允熥淡淡一笑,向外面挥了挥手,立即有侍卫带进来一台滚筒式油印机。</p>
他笑问道:“大家应该见过此物吧?”</p>
“见过!”监生们纷纷回答。</p>
时至今日,滚筒式油印机的生产数量已极多。</p>
国子监身为大明的最高学府,也早就配备了滚筒式油印机。</p>
用于给学生印刷一些教习的讲义,或其他学习资料。</p>
国子监的教习们,都对此物赞不绝口,认为这是“神器”。</p>
因为用滚筒式油印机印刷书籍,讲义,实在是太方便快捷了。</p>
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p>
由此亦可看出,发明滚筒式油印机的太孙殿下,是何等天才横溢了。</p>
此际朱允熥一说起来,众人亦皆是纷纷露出崇拜之色。</p>
“太孙殿下发明此物,功莫大焉,纵千秋万载之后,史书上仍会重重记上一笔。”有监生奉承道。</p>
朱允熥以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缓缓道:“本宫能发明出滚筒式油印机,正是格物致知的结果,亦是科学的精妙所在。”</p>
轰!</p>
这句话便如一道惊雷,在众人脑海内猛然炸响。</p>
一时间,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满脸写满了难以置信之色。</p>
格物致知他们都知道。</p>
但是,通过格物致知,发明出滚筒式油印机,这……这……这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吧?</p>
朱允熥却并不急着解释,又接着道:“水泥,想必你们也都见过了。”</p>
前不久,国子监里面的一处广场,用水泥修建了一块地,供监生们课余活动。</p>
此事在国子监内激起了极大的反响,监生们对此都惊奇不已。</p>
不少人还写了文章,探讨水泥。</p>
这当然也是朱允熥的有意安排。</p>
让学子们接触新鲜事物,以此来刺激他们。</p>
“水泥亦是本宫格物致知,再运用科学之方法,与工匠们一起研究出来的。”</p>
“你们不用觉得奇怪。”</p>
“本宫今日所讲的科学,正是一门穷究事物至理与本质的学问。”</p>
“谁若是掌握了这一门学问,谁就能运用它,发明各种新的东西,或改进已有的器件。”</p>
“比如说,跑得更快的马车,或是不需要马拉人推的木牛流马。”</p>
“比如说,耕田更得更快的器具。”</p>
“再比如说,能让粮食亩产量增加两倍的法子。”</p>
“这些都能通过学习科学,穷究事物至理来实现。”</p>
“这正是科学的精髓所在。”</p>
朱允熥侃侃而谈,当然也结合了一些必要的“改进”,以便“科学”两个字更易于为世人所接受。</p>
“科学,实际上自古即有。”</p>
“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种五谷,仓颉造字,嫘祖养蚕织帛,有巢氏构木为巢。”</p>
“他们所运用的,都是科学。”</p>
“及至后来,古贤尽去,科学则慢慢失传。”</p>
“再往后世懂科学的,仅有鲁班、墨子等寥寥数人。”</p>
“故而,在他们的手中,有了许多传之万世的发明。”</p>
“圣人之学包罗万象,‘格物致知’乃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学问,亦为科学。”</p>
“然后世学者,流于表明,不深究其理,清谈而误学,反使科学失传,可谓是数千载以来,最大的憾事。”</p>
朱允熥目光从众人身上缓缓扫过。</p>
无论是国子监的官吏,教习,还是监生,此际都已是震撼万分。</p>
学会了科学,就能发明出能够流传万世的东西?</p>
世间竟有如此神奇的学问?</p>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p>
在他们看来,那些发明都是上天所赐,假手于人,传之于世间。</p>
但太孙殿下却告诉他们,那是科学。</p>
而太孙自己,正是因为学了科学,才能发明出滚筒式打印机,水泥等神物。</p>
难道这是真的吗?</p>
一时间,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极度震惊之中。</p>
虽然读书人看不起工匠,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p>
但并没有人会看不起鲁班这样的祖师爷。</p>
对于一个行业的开创者,读书人还是会给出极大的尊敬。</p>
同样。</p>
若是能发明一件改变千千万万百姓生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读书人会拒绝这样的机会。</p>
因为这是会载入史册的。</p>
青史留名,光宗耀祖!</p>
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p>
哪怕不是因为“代圣立言”而青史留名,但管他呢,总比默默无闻好千倍万倍。</p>
相比读书做官,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更大!</p>
“学以致用!”</p>
“大明需要用之于百姓,用之于天下苍生的学问。”</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