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五十四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姜阿山小树,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家事国事天下事!

国子监。</p>

如果一定要说明初的国子监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便是规模特别大!</p>

据史书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时,国子监的监生人数,达八千一百二十四人。</p>

眼下是洪武二十五年,也有接近八千人的规模。</p>

相比后世动辄几万人的大学来说,八千学生当然也不算啥。</p>

但这个时代来说,国子监的规模,确实称得上庞大无比。</p>

作为大明朝唯一的“大学”,整个大明朝最多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国子监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p>

朱允熥前往国子监是临时起意,并没有事先通知。</p>

故而,当他的车驾抵达国子监门口的时候,竟被守卫拦了下来。</p>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守卫高声呼喊道。</p>

他们并不知道是皇太孙的车驾,只能从马车周围团团簇拥的侍卫,判断来者必定是位高权重,身份尊贵之人。</p>

朱允熥掀开车帘,走了下来。</p>

其实到了这里,就算守卫不拦,也必须得下马车了。</p>

毕竟再往里就是国子监大门,有高高的门槛,马车也过不去。</p>

守卫呼喊是因为并不知道对方就是来国子监的,还以为只是途径旁边的街道。</p>

按礼制,只要国子监大门前经过,就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p>

此刻的大门并未开启。</p>

国子监学员和监内任职人员,平时都是走旁边的侧门。</p>

朱允熥没有在外面亮明身份,免得惹出太大的动静,也直接从侧门走了进去。</p>

国子监的守卫正待要上前拦住问话,已被侍卫挡住,侍卫首领拿出禁卫的令牌晃了一下。</p>

国子监守卫顿时一个个瞪大了眼睛。</p>

再看朱允熥的年龄和模样,哪里还能不知道,来人正是当今的太孙殿下呢。</p>

“不许四处声张!”禁卫首领警告道:“太孙殿下今日来此,乃是微服私访,不要吵得外面的人都知道了。”</p>

众守卫连连点头应声。</p>

一个个心头骇然,紧张无比。</p>

虽说国子监亦是朝廷重地,平日里来此的高官众多,他们早就习以为常。</p>

但太孙亲至,还是不一样的。</p>

何况如今大明政事皆委于太孙,说是储君,实则与皇帝亦无异。</p>

要不然,坊间也不会传出“太孙新政”的说法。</p>

太孙既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来了国子监,守卫当然不敢声张。</p>

朱允熥倒不是一定要特意隐藏身份,只要不想让消息传到外面去,闹得满金陵城都知道自己来国子监就行。</p>

走在国子监里面,耳边传来朗朗读书声,朱允熥有种奇特的感觉,恍惚间又回到了后世的大学校园。</p>

国子监的监生,大致可以分为荫监、举监、贡监、例监四大类。</p>

荫监又包括官生和恩生两种。</p>

官生是指按父祖官品入监者,绝大多数是勋贵子弟。</p>

高品文官的子弟反而极少成为官生。</p>

毕竟,高品文官大多是科举成绩优异者,他们的后辈自然也要走科举正途,中进士,考状元。</p>

虽然进国子监之后,也能参加科举。</p>

但国子监管教极严,学生在里面要受到诸多约束,效果却不如自家私塾。</p>

反之,若是通过国子监直接出去做官而不走科举正途,可是会被同辈文人看不起的。</p>

大家都是书香门弟出身,儿孙们却连科举都通不过,丢脸啊!</p>

勋贵子弟就没有这个顾忌了。</p>

毕竟,勋贵大多数是武人出身,儿孙能粗通文墨便是足以自豪之事。</p>

考进士什么的,就不必奢求了。</p>

恩生是父祖以身殉国,故蒙恩入监者。</p>

简而言之,就是烈士的子孙后代。</p>

举监主要是来京城参加会试,却没有考上进士的举人。</p>

贡监是地方府州县学向国子监贡送的生员,也称“贡生”。</p>

例监是指以纳马、纳粟、纳银等方式入学的生员,说白了,就是花钱买进来的。</p>

这其中,举监人数最多。</p>

其次便是贡监。</p>

再其次则是荫监。</p>

例监在后世曾经泛滥成灾,但在洪武年间,仍少之又少。</p>

这有两个原因。</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生就是这个样子的

小能软糖

骨王:恭迎王的诞生

大赦天下L

一生走到老

邢成义

假千金归家,侯府上下悔断肠

九颗栗子

港岛枭雄:从送东风快递开始

酸辣胡辣汤

这剑神有点浪

默行旅人